漢唐故地,雙方士卒,拼命搏殺,很快,這裡便屍骸累籍,鮮血滿地。
但今日西夏之局,神仙來了也救不了,兵卒或有餘勇,然士氣卻不能與乘勝而來的秦軍將士相提並論。
也只僵持了一個時辰,白馬鎮燕軍司士卒便崩潰了開來,這也是北邊戰場西夏人最後的抵抗了。
雖然徒勞,但卻讓皇室車隊過了白馬鎮燕軍司駐地,在白馬鎮燕軍司殘部的護衛之下,不敢再向北走,而是掉頭向西,拋棄了大多數的車隊和輜重,向沙漠方向逃去。
李馳勳哪裡會甘願到手的功勞就這麼飛了,收攏軍兵後,發現七千餘騎兵,已經少了足有兩千人,大怒之下,略作修整,一路死死咬住潰逃的党項人的尾巴,直追了上百里,到了戈壁邊緣,才在部將勸說之下,不甘心的停下腳步。
這一戰,包括皇帝冠蓋,行宮儀仗等等等等,繳獲無數,在進入冬天之後,截獲的党項人車隊,也沒完全運回興慶。
趙石則大手一揮,索性將剩下的那些,一部分,作為了駐守興慶等處的秦軍軍資來用,另外一部分,則分發將士。
還給種燧部,木華黎部,左路李匪部都預備了一份,可見所得是多麼的豐厚了。
右路的種燧和木華黎都欣然而納,只有李匪那裡傳來了嘮叨,說他那裡這樣的東西堆積如山,要來也是無用,不如運到長安趙石府邸,以後還能過的更寬裕些。
趙石聽了口信,不由苦笑,也是,這些年他也知道,吐蕃低地那裡,缺的其實就是食物和勞力,其他的,都是無用。
但這兩樣,他現在還真不能隨便給的出來,轉念一想,不由給李匪出了個主意,戰後,歸義王肯定要和趙氏結親了,不如他這裡順便將東西運回去,全當歸義王給趙氏行的定親之禮了……
李匪自無不可,送來的回信還嚷嚷著,要趕緊回吐蕃,準備和趙氏結親的諸般事宜,讓趙石趕緊派兵,到西涼換防,再不去的話,吐蕃人自己就能散了,實際上,便是李匪本人,也不願再在西涼這樣的荒涼之地吃風沙了。
這就是另外一件大軍南歸之前必須要處理的問題了,朝廷的反應並不算慢,但這場戰事結束的太過突兀,還是讓朝廷有些措手不及,聖旨沒到,卻有口諭傳來。
令大將軍趙石,予大將軍趙石以全權,佈置各處駐防事,暫以伐夏諸路兵馬總管行衙,節制各路。
實際上,這裡面的意思就是將整個以前西夏之地,全都交給了趙石,說是節度使都有些輕了,如果趙石有意鎮守西北的話,也許以後,他便是西北的土皇帝了,封王是早晚的事情……
趙石琢磨了一番,終於將一直呆在後面,實際上掌管著中路大軍糧草輜重事的孫文通找了來,兩人商議了一下。
孫文通以為,這口諭做不得假,無非就兩個猜測,一個,皇帝陛下的試探之舉,一個,朝臣建言罷了。
如果趙石有意鎮守西北,無論皇帝陛下,還是朝中重臣,都會很願意給大將軍趙石這個位置,是的,會有很多人支援此議,無論是朝中人等,還是東邊那些軍前大將……
(到底是遲了,沒有保持一天三更,算,阿草只想告訴書友們,阿草依舊努力中。)(未完待續……)
第十二卷千秋功業需百戰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思鄉
孫文通,訥於言,而敏於行。
對於朝堂大事,往往不怎麼關心,在軍中卻如魚得水,和軍中一些將領的關係,都很融洽。
這無疑是個讀書人中的異類,當然,這也和他早年的經歷有關,科考不第也就算了,但容貌上的缺陷,卻讓他很不得志,所以才投身軍伍。
軍中兵將多數粗疏,沒文人那麼多的講究,也不怎在乎你容貌如何,和這些人呆在一處,孫文通覺著很安心。
不過,到底讀過書,是正經的讀書人,於朝堂之上的勾心鬥角,多有見聞,如今又是參贊於大將軍趙石身邊,一些事情琢磨一番,有的放矢之下,說出來的東西,也就很有些道理了。
“陛下口諭先至,於禮不合,朝中再是倉促,也不至於此,文通猜測,一來,朝中於論功之事上,眾議難決……大帥之功,酬之難矣……”
說到這裡,孫文通嘆息了一聲,自古以來,皆是如此,滅國之功,功高蓋世,立下這樣功勞的將軍,可沒幾個人得善終的。
“二來,許是很多人,不願大帥此時挾功回朝……”
是的,這樣的人太多了,朝中重臣,東邊各部將領,就算是皇帝陛下,也未必希望大將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