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67部分

而自古以來,每逢變革,實際上最重要的變革舉措,就是在這兩樣上表現出來,至於官制,兵制等,和稅賦,徭役比起來,都要靠後站的。

至於景興鼎革最重要的一項,八分田畝制在河中,河東施行起來。卻最是順遂。沒有什麼豪門大族的抵制。多數肥沃之地以前都在女真貴族以及官吏名下,所以,秦人來到這裡,要花費的功夫,就是在丈量田畝以及剿匪上面,其他阻力,都是微乎其微。

從柳世源話裡話外也能感覺的到,河東的日子很是寬裕。這不但是朝廷有著法外之恩,而且從北邊草原送回來的金銀細軟,一部分也留在了河東,河中,加上來來往往的商人,今年不說別處,就說大同這裡,比去年可要繁華熱鬧的多了。

這些事情,趙石並不十分清楚,但作為河東宣撫使。從往來信箋中,到也不算一無所知。只是不太感興趣罷了。

被眾人簇擁著進了宣撫使府,其他官員,就勢告辭,只有河東宣慰使柳世源,河東按察使鄭鐸,還有張峰聚幾個人陪著趙石進了宣撫使府。

不過在正廳中飲茶說了兩句,柳世源這才正式將河東按察使鄭鐸引見給趙石,幾個人又略略說了些話,趙石將接風晚宴改在了明日晚間,邀請眾人前來,並讓他們代為邀約大同官吏,之後幾個人也不多留,趁機告辭,陸續離去。

張峰聚本待留下,但他身上事情也不少,冬天來到,草原大軍陸續南歸,已經這次趙石帶回來的人,吃穿住行,都是馬虎不得,所以也只能放棄和這位兩年不見的大哥秉燭夜話的機會,先回軍營處置軍務,好明晚能脫身來參加晚宴。

等到人都去了,趙石這裡也總算是清淨了下來,除了一絲疲乏之外,到也沒有其他什麼感覺,不得不說,這些年過去,這等迎來送往的場面,他已經算是習慣了。

不過這裡還只是大同,自己的地方,禮數什麼的都要簡單的多,等到回到長安,那才是真正享受無盡尊榮,併為之耗費大量心神的時刻。

河東宣撫使府向來冷清,不過今日可就熱鬧了起來,大將軍南歸,帶回的隨從人等不在少數,加上府中僕役侍女,安置起來很是忙亂。

大同城裡的目光,也都不約而同的聚集到這裡,如果按照金國人的官場慣例,這個時候不定有多少人已經上門,就算是見不到宣撫使大人,也總要送上厚禮才成,所以定是免不了一番賓客盈門,迎來送往的戲碼。

但如今到底已經不是女真人主政了,經過幾年的整飭,總算是讓河東人大致明白了大秦官場的規矩。

所以就算所有人都在注視著這裡,也沒什麼人敢於上門打擾,不過河東這裡的官場風氣,就算整飭多時,也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夠扭轉過來的。

多少河東官吏,都在為明晚的接風宴努力,能在幾位上官面前露臉的機會,在他們眼中,顯得無比重要。

按察使大人如今為河東官員所懼,但說起來,這兩年河東出身的官員是越來越多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長安離這裡千里之遙,經過一段時日的忙亂,也終於認識到,任用降臣,從地方上選拔底層官吏,已是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所以,不論是河中,河東,還是河洛,地方官吏的任用上,漸漸已經不是以大秦官吏為主。

成武三年,四年,皆有恩科,這還不算,無論縣衙,還是府衙,都有著大量的地方人才湧入其中,隱隱間,大秦朝廷也在鼓勵著這樣的行為。

大秦也在加緊著從這些地方遴選人才的步伐,除了科舉之外,也重新拾起了薦舉之制,一來為了安撫人心,二來也是人才缺乏的一個必要舉措。

像河東這裡,貪墨之事之所以屢禁不絕,不但是因為風氣如此,也是因為這幾年任用的河東官吏越來越多的緣故……

不過天下紛亂,人心思變,所以河東人的鑽營之心並非只是單純的風氣所致。

這不,自從宣撫使大人回府,宣撫使府門前的幾個門房,就已經應付走了好幾撥人,這些人可不是為了要見宣撫使大人。

他們多是大同各府邸官員的僕役隨從,來這裡混在臉熟,或者稍微打聽一下宣撫使大人的行止什麼的。

幾個門房都是河東本地人,有那麼兩個還是海珠兒在的時候就在這裡看門,幾個人不知宣撫使大人脾性,而且這座府邸的主人名聲太過嚇人,所以這幾位還算老實,並不敢仗勢胡為。

只是胡亂的將人應付走了了事,連對方送上來的些許謝禮也不敢收,大同官場風聲越來越緊,尤其是前些時,有那麼些人扮作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