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辭懇切,姿態放的極低,想要請趙石過府一敘。
這無疑打亂了趙石的行程,不過李承乾主動相邀,和李圃那裡不同,這裡面的意味,卻差之甚遠了。
而更有意思的則是,吐蕃使者據說也是四處託人,想要見他這位冠軍大將軍一面。
許是吐蕃使者們在長安碰的釘子多了,學的聰明瞭一些,沒有直接上門,而是在四處走動,請託人情。
不過趙石回京這麼多時日了,吐蕃使者們才算反應過來,不得不說,他們作為使者,遲鈍的厲害。
因為趙石是真正能夠影響到吐蕃稱臣之事的人,又與歸義王相交莫逆,這個時候才想起四處託情請見其人,也只能讓人清楚的知道,他們在長安城中受到的冷遇。
相比之下,西夏使者訊息就要靈通的多,在趙石回京之初,便已經送來禮物,並請求見上趙石一面。
但攻伐西夏在即,趙石也不願跟這些西夏使者多費什麼口舌,所以毫不猶豫的便拒絕了,連禮物都命人原封不動的送了回去。
也不怕西夏使者們察覺到什麼旁的意思,若非他們感受到了威脅,怎麼會不遠千里來到長安,一邊低頭俯首,一邊還送上大片疆土,以求和議?
至於吐蕃使者這裡,趙石也沒心思見他們,朝廷為有定議之前,見了反而平添麻煩,在這個事情上,他並不打算太過影響朝廷的決定……
當日晚間,趙石便輕車簡從來到了李府……
(求月票,求贊,真正的月底到了,阿草的速度卻怎麼也上不來,著急啊,主要是這一段總覺著艱澀,一段段的對話,總要前思後想,估計比文中的角色們還累,呵呵,只能繼續努力了,大家支援啊。)(未完待續……)
第十二卷千秋功業需百戰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事多
在李府呆了一個多時辰,兵部尚書李承乾便親自將趙石送了出來。
到了門前,趙石抱了抱拳,“大人留步,不必再遠送了。”
李承乾回禮,笑道:“國公慢行,今日匆匆一會,多有怠慢,來日國公凱旋,咱們再把酒言歡。”
兩人相視而笑,好像多年芥蒂,皆都一掃而空。
辭了李承乾,趙石帶著護衛,信馬由韁,往自己府邸方向而來。
一邊行著,心裡卻也一邊在想,兵部尚書李承乾也是老了……這一次見面的結果,簡直順利的出奇,若是擱在當年,無論如何也是不會這麼一番情形的。
趙石能夠清晰的感覺到,景興一朝的臣子們,都在漸漸老去,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並非是只因為臣子們不合新帝心意,多數還是年紀的問題在作祟。
李承乾當了近二十年的兵部尚書,比李圃,汪道存歲數要小上一些,但也小不到哪裡去,不惟是他們,朝中重臣們也多是這樣一個情形。
看來也用不了幾年,朝中便會多出許多新面孔來了,等到那些宣慰使,按察使什麼的年頭到了,回京述職,也就是大批的汰換朝中重臣的時候到了。
而兵部樞密院這裡也快,身有功勳的將領們回京,必定會填任許多要害……
與李承乾密談良久,李承乾話裡話外的意思,其實並不難捕捉,一任樞密使就是他想要的。
當聽明白這個意思之後。趙石想到的卻是當年的李嚴蓄。
兩人因慶陽府之事而結怨。後來陰差陽錯。反而成就了一位樞密副使,若非其人不很得景帝心意,那麼早已將汪道存從樞密使位置上給頂下來了。
就經歷而言,和李承乾何其相似。
如果李承乾升任樞密使,那兵部尚書又留了一個令人眼紅的空缺出來,成巒?在兵部多年,但無論威望和資歷,都還差了幾分。段德若非離京,到是不錯的人選。
只是若此人還在京師,李承乾也不會這麼容易就範,要知道,李承乾別看如今境遇不佳,但於景帝一朝來說,若非有此人在兵部,前方戰事也不會那般順利,以此人之才幹而言,實為景興一朝不可多得的能臣幹吏。
兵部在其手中。也多有威信,上挾樞密院。下制軍中將領,還讓戶部無可奈何,此人若去,兵部接任之人,還真沒太多能與之相比的人物。
除非招外間幾位大將軍回朝,如折匯,張培賢兩人,皆可履任此職……
但兩人一個在西北,一個在河洛,調回來不但不妥,而且趙石自己又哪裡願意,讓這麼兩個人久居京師重地?
左思右想間,到是想到一個人,只是也頗有礙難。
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