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眼。
這位嚮導不懂文物,但是這一批玉器卻極大地震撼了他。他一晚上輾轉反側,想著華夏的老祖宗留下的這些東西,難道就這麼被一個倭國人帶走?
天快亮了,他終於做了一個決定!
當鳥居龍藏發現的時候,他已經帶著這一箱子玉器跑了!
他本來想去燕京,因為畢竟他在那裡上過學,比較熟悉。但想了想,鳥居龍藏知道他在燕京上過學,容易追查。想了想,他上學的時候,最要好的一個同學是長安人,後來就在長安一家報館工作。他便向西奔赴長安。
這個同學家境本來就不錯,在報館混得也很好,乾脆介紹他也在報館工作,還幫他租了房子。他想了想,便在長安就此暫居。
當時仍是清末,其實報紙的新聞性很差,很多還都是書冊性報紙,和期刊差不多,但即便是這樣,接觸外界資訊也肯定比一般人多。
在報館,他得到了訊息,聽說鳥居龍藏已經回到了倭國,也沒有聽說任何關於此事的風聲。也就是說,這事兒基本過去了。
這十四件玉器應該安全了。他雖然不知道為什麼鳥居龍藏不追究這事兒,但心裡總算踏實了。
實際上呢,鳥居龍藏和其他倭國人有點兒不一樣,怎麼說呢?他有點兒特立獨行,
他來華夏,的確是只為了進行考古研究。他作為一個倭國人,公開反對倭國侵華。1939年,他還被燕京大學聘為客座研究教授,直到1951年才離開。這個階段他是很苦逼的,華夏人不理他,倭國人也不理他,他靠著典當過日子!
這麼一個人,不追究一個華夏人“偷”走他在華夏採集的“標本”,也就容易理解了。而根據後來鳥居龍藏寫的東西,也並沒有提及這十四件玉器,而是重點提了陶器和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