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部分

安置4400人),沙苑庫區30000人,華陰庫區40000人。截至1989年底,共批准返遷移民21212戶,100376人,實際進庫18088戶,79194人。”

如果李萬明反映的實際入庫68950人屬實,《移民志》公佈的數字“長”了5000餘人,《渭南地區志》公佈的返庫人數“長”了1萬多人。但不管怎麼“長”,這些數字離《紀要》所規定的返遷15萬人都還相差一大節。

為了給中央一個說法,在對外宣傳以及給省裡和中央的彙報中,進庫安置的移民總數一直被渭南官方說成12萬人,比實際進庫安置人數超報4。6萬多人。1993年,李萬明把真實安置人數向中央舉報後,鄭博等人又將安置移民總數說成是“近10萬人”。

這些數字在很多文字材料中都能得到印證:1992年1月,渭南移民辦在給省移民辦的一份彙報材料中稱:“經各方面共同努力,渭南已成功安置移民12萬餘人。”事隔7年,這一數字卻悄然發生變化,在1999年3月一篇題為《走開發性移民道路》的文章中,鄭博向媒體宣稱:“十萬移民返庫平穩有序……”

對庫區的具體安置人數,在記者2006年5月19日採訪時,鄭博仍強調“安置了12萬人”。但當記者問及為什麼《移民志》上是73965人時,鄭博思考良久又糾正說,當時我們的確下達了12萬的指標,但實際沒安置那麼多。記者追問為什麼要按12萬而不按15萬下指標時,鄭博似乎明白了記者的意圖,乾脆承認:行署考慮人多了不好安置。記者問,改變安置人數是誰批准的?鄭博回答:未經國務院批准,也未如實報告國務院,是我們報經行署同意決定的,這個數字省移民辦和省裡也知道。“沒有12萬移民為什麼要上報12萬?”鄭博坦言:為了在中央爭取更多的移民資金。

此後,渭南的確爭取到了不少資金——中央有關部門仍按15萬人給予撥款1。2億和劃撥土地30多萬畝。接著,渭南移民辦經市府、省府、水利部,又先後向國務院呈報了《移民安置補充規劃報告》、《陝西省三門峽庫區移民遺留問題近中期規劃報告》、《移民遺留問題處理2002-2007六年規劃報告》以及其它各類名目的專案索款報告計6。5億。其中大部分報告經國務院“同意”或“原則同意”後,便由中央財政逐年逐項向該移民辦劃撥。同時,渭南移民辦還向地處河南鄭州的黃河水利委員會多次索要了大量的移民防汛經費、器材及小車等。於是,渭南移民辦成了當地“錢多地多、家大業大”的“款爺”。

在對鄭博採訪後不久,記者供職的刊物準備刊用披露渭南官方“壓縮”移民返庫人數的稿件時,渭南官方對這一問題有了新的說法——2006年6月24日,渭南市宣傳部、渭南市移民局的領導到記者供職的雜誌社說情不要刊用稿件時,說出了一番與鄭博的說法完全相反的話——渭南移民局局長安某說:“沒有安置12萬移民,是根據某中央領導的意見辦的”。

無獨有偶,2006年,已退休的原陝西省移民辦主任趙建華在一次會議講話時也重複了安局長的說法。

趙建華講這番話是從宣傳的角度引入的,“完善移民後期扶持工作,有時在工作中出現個別問題,往往是難免的。因此,國家的宣傳提綱指出,要客觀評價移民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而且嚴格規定了宣傳報道的審批程式。我幾次到北京參加政策研究,會後材料全部收回,你電腦裡有與會議有關的資料也要自覺刪除。當時,我意識到國家對解決這個微妙、敏感問題在政策形成過程中是嚴格保密的,以免有人會自覺不自覺地洩密,影響穩定大局。”

接著,趙主任說:“在這方面我們是有教訓的。1985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三門峽移民返遷庫區安置15萬人。在返遷過程中,中央某領導同志在小浪底工程開工會議上要求,要控制三門峽庫區返庫安置的人口規模。據此,水利部正式下文要求我省控制在10萬人以內,我省的實際控制人數為93588人,是完全按中央的精神執行的。”

趙主任這段故弄玄虛的講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質疑。

有人斷言:這種說法要麼是拉虎皮做大旗,為自己的錯誤作法壯膽,要麼是無中生有地撒謊,有意混淆視聽。據《渭南移民志》記載:移民返庫工作到1988底就已根據中辦發(1985)29號等檔案規定的時間完全結束——也就是說,渭南方面壓縮返庫人數、土地等問題在1988年就已成定局,這期間,1986年在庫區進行了3個鄉的試點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