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好說。”

還真給他說準了,陳晚榮一臉的笑容,好象根本就沒這回事似的:“哪會呢。哪個做父母的不心疼兒女,爹孃不是不准他去,很支援他從軍。只是他現在年紀還小,才十六歲,要是再讀點書,學些韜略,等大點了,再去從軍,比現在去不是更能報效朝廷?霍去病名垂千古,不也是十八歲才去打匈奴的麼?”

陳晚榮沒有“家醜不可外揚”的觀念,但是象鄉下長舌婦一般,把個家長裡短遇人便說,逢人便講,那也太沒水準了。家裡的事家裡解決,誰個家裡沒有一點煩惱呢?

這話很得體,張德銘大是贊同,在陳再榮肩頭拍拍,安慰他道:“再榮,你爹孃看得遠呢。你聰明伶俐,領悟力強,武藝嫻熟,就是年紀小了點,才十六歲,是該趁這時節多點書,多學點兵法。你想想,古往今來,那些名將哪一個不是讀書很多的人,我們的衛國公少年讀書練武,和舅舅韓擒虎論兵法,韓擒虎贊他能與孫武論兵者,舍他其誰與歟?後來,衛公國佐太宗皇上定天下,突厥那麼強橫,還不是給他滅了?聽你爹孃的,沒錯。”

衛國公就是驚才絕豔的名將李靖,一生戰功卓著,戰江南,南平嶺南,北滅突厥,西敗土谷渾,封衛國公,是唐人心目中的大英雄,他的故事廣為流傳,尋常百姓都能說上一段半段的。要是唐朝有說評書的話,他的故事肯定會在茶坊酒肆間大受歡迎。

對李靖的故事,陳晚榮知道得不少,特別是他夜襲陰山滅突厥一戰更是讓人津津樂道。要是在其他時間提起李靖,陳晚榮肯定會讚不絕口,現在他的注意力放在張德銘手裡那塊與眾不同的鐵塊上,因為這鐵塊對他來說是希望之所在。

第十二章 唐樣大刀(下)

霍去病封狼居胥,李靖夜襲陰山滅突厥,是中國歷史上的大手筆,千古流傳,激勵多少豪傑!一提起這兩位前輩的英雄故事,陳再榮原本低落的情緒立時高漲,順手從兵器架上抄起陌刀,舞出一個刀花,發出呼呼的風聲,神采飛揚的道:“要是能追隨前輩先賢破擊強敵,縱戰死沙場,又有何憾?驃騎將軍曾疾呼‘匈奴不滅,胡以家為’,如今突厥寇邊,百姓不得安生,我輩男兒當謹記此豪言!”

“匈奴不滅,胡以家為”一語是霍去病的銘言,千古流傳,每當外敵入侵,山河破碎之時,無數的仁人志士大聲疾呼“匈奴不滅,胡以家為”!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從此唐朝踏上了繁榮之路,國泰民安,四境安寧。然而,自從突厥反叛之後,鐵蹄屢屢寇邊,兵鋒曾經一度深入國境千餘里,抵達雲州,也就是現在山西的大同市,北方從此擾攘不寧,說是盛世危機一點也不過份。

後突厥的危害雖然沒有西漢時期的匈奴嚴重,但也足以讓有識之士為之痛心疾首了,陳再榮引用霍去病的名言,道出了憂國憂民之心。

他這話立時得到張德銘的贊同,把手中的鐵塊重重砸在鐵砧上,發出砰的一聲響,很是氣憤的道:“這突厥人真是氣死人了!降了又叛,叛了又降,反覆無常,弄得北方不得安寧。想當年,衛國公夜襲陰山,破滅突厥,太宗皇上稱天可汗,那是何等的揚眉吐氣,而如今……”言外之意是說現在國勢日下,一天不如一天,早已不復貞觀之時了,這有誹議朝政之嫌,猛的發覺失言,倏然住口,四下裡一張望,店外無人,這才放心。

聽了他的憂心之言,陳晚榮非常感嘆。張德銘雖是氣憤之言,但他關心國事,正所謂“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他這樣一個鄉下鐵匠對國事如此上心,也許這是唐朝能夠強盛無比,唐軍所至無不披靡的一個重要原因。

陳再榮年輕氣盛,一聞此言,頓覺大獲吾心,嘴一張就要再出慷慨激昂之言,陳晚榮怕他說出不該說的話,要是隔牆有耳,給人聽去,說不定會惹上不該有的麻煩,忙截住他的話頭,岔開話題,指著鐵砧上的鐵塊問道:“張師傅,你這鐵塊很特別,和牆邊的鐵不一樣呢。”

這話早就想問了,只是兩人你一言我一語,慷慨陳詞,一直不得機會。陳再榮心情激動之下,保不準就會失言,陳晚榮不得不強行切入,一是轉移話頭,二是問出心裡的問題,一舉兩得。

張德銘適才失言,也不願再談國事,心裡對陳晚榮適時岔開話題的精明很是讚賞,驚異的打量一眼陳晚榮,發現眼前的陳晚榮與以往大不一樣,透著一股子精明勁,驚異的一眨眼,在鐵塊上拍拍:“這是鑌鐵,上等好鋼,自然是不一樣。別以為表面不明亮就看不上眼,你瞧,上面的花紋多優美。要不是給再榮做劍,我還捨不得用呢。”

陳晚榮心頭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