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在日,曾疑張永德有窺竊大位之心,如今謠傳乍起,不可不防……”
魏,吳二人道:“樞密院並未得到信報,謠言難證真假,我等不可輕舉妄動,以免弄假成真。”
王浦道:“皇上年少,太后又是一介女流,自然膽小怕事,此事未得確實之前,萬勿輕洩,以免驚動後宮……”
經過眾人一番商議,範質便派了客省使潘美以犒軍為名,前往張永德軍中探聽虛實。十餘天后,潘美犒軍回來,報稱永德軍中平靜如常,並無調兵遣將之事。眾人聽了,也就放下心來。
不料過了兩天,又是謠言再起,說是李重進哪邊異動頻繁,兩位宰相聽了,不免心下著忙,少不得又是派潘美前去犒軍,打探虛實,細觀動靜。十餘天后,潘美回報,說李重進哪邊也是安靜如常,並無異動。
誰知一波剛平一波又起,淮上又來報信,說近日有江南間諜潛入鄆州籠絡韓通,韓通則以狩獵為名,準備領兵投奔金陵。
兩位宰相聽了,急召廷臣計議:眾人認為這韓通生性愚魯,少主登基時,把他從宋州改調鄆州,也許引起他的不滿,如今江南敵探乘虛而入,可能有之。但如今只得謠傳,並無實據,朝廷不可妄動,於是,下旨加封韓通太傅之職,立即入京,任京師巡檢都統之職。
其實哪韓通根本就沒有什麼叛周投唐這麼一回事,只不過是悶得無聊偶爾出去狩獵消遣罷了。如今見調回汴京當官,高興得不得了,帶齊家小,星夜兼程而回,朝廷見他一宣就到,說明他並無異志,也就都放心了。
正是:四海無風卻起波,孤兒寡婦是非多。不料無風三尺浪,天道茫茫嘆奈何。
要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第九十一回:天象示警二日相侵 陳橋驛內黃袍加體
上回說到,世宗皇帝在顯德六年六月間病逝,範質,王溥,符彥卿,趙匡胤等四位顧命大臣扶保七歲的梁王宗訓登基,本來已是內外平靜,相安無事的,但過了不久,卻不知怎的忽地謠言四起,一時報道遼兵入寇,一時又說張永德領兵入朝來與少帝爭位,一會兒又說是李重進,一會兒又說是韓通,鬧得滿城風雨,人心惶惶。幸好這些都只不過是謠言,並非實有其事的,兩位宰相因太后年輕,少主年幼,尚未的確的事不敢奏聞,因此內宮也平靜如常。
轉眼之間已是公元960年世宗顯德七年,農曆的正月了,少帝登大位已有半年,又是跨入第二年的第一個春節,尚未改元,按制仍是周世宗顯德七年,辛丑日朔,是大年初一。周室群臣正在崇元殿籌備向少帝拜賀正旦,太后降旨,就在殿前排開御宴,君臣同慶,共賀新春。正在忙碌之間,忽有澶州快馬來報,說是遼邦大軍已從上京南下匯同幽州兵馬,晉陽劉鈞人馬亦從娘子關東出,東西兩路合兵,來攻大梁,鎮,定二州守將告急,請朝廷立即出兵救援。
這時小周帝尚未臨朝,兩位宰相見快馬來自澶州,來報軍情的必是國舅符彥卿所派,定非謠傳。又見軍情緊急,不敢怠慢,忙進後宮稟報符太后,符太后一介年輕女流,從未經歷過軍國大事的,不免心下著忙,便命範質,王溥兩位首相從速商議對策。
王溥向範質道:“雖說遼漢來侵,人馬多少尚未探明,且又未得太師來報具體情況,如今朝中太尉總攬軍機,不若就請太尉領兵前往鄴都,與太師共同酌情裁決,更為妥善。”
範質道:“大人此論,正與下官不謀而合。救兵如救火,這是萬萬輕慢不得的。”
便向太后奏道:“皇上太后勿憂,晉陽劉鈞傾國之兵也不過三萬。遼人屢屢南侵,不過都是一兩萬人而已。如今太尉統領禁軍十萬之眾,若請太尉帥眾前往,何慮遼兵北漢乎?”
太后大喜,即便下旨令宋州節度使,檢校太尉趙匡胤為徵北大元帥,統領十萬宿衛兵將立即出兵,前往河北燕南禦敵。
這時的周帝宗訓年僅七歲,哪懂得甚麼軍國大事?一應事務都總是任憑太后與宰相處置便了。
趙匡胤當廷領了皇命,就令殿前副點檢慕容彥釗為先鋒,立即回營點起五千人馬,次日大年初二先行出發。又下令高懷德,郭進二將,點齊十萬禁軍,做好初三日出發的準備,吩咐完畢,便回府與家人辭行。
原來趙匡胤老父弘殷已於去年秋天病故,後堂只有老母杜氏,匡胤性孝,就令夫人賀氏遷入後堂相伴,以解老母寂寞。因此,回到府中直奔後堂,先行稟知老母。此時,闔府上下,盡皆得知太尉出征的訊息,光義、苗訓、趙普及一班親信將領,更是一早就在府內等後太尉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