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標,他只想花50元請人幫他做日文的翻譯外加排版設計。結果,幾十位專業設計人員在網上給出了自己的方案,最終一位深圳的設計師“中標”,拿走了這50元。事實上,像這樣的業務如果找專業的設計公司至少需要花費1000元。
讓使用者透過網際網路參與到產品前端的創意為企業帶來的好處是降低了成本與風險,因為創意是由社群成員想出來的——但公司只給那些它們喜歡的創意付費。不僅如此,消費者參與產品前端創意的熱情和能力對企業來說也是一種重要的資源,沒有人比消費者自己更瞭解自己的需求。以“眾包”形式顯現出的這種創意*化的潮流如果加以引導進企業開發產品的前期,那開發一個產品的風險也許就會降得更低。
Google的產品開發在這方面就得到了很多益處。當Google的員工將一個產品的初步原型實現以後,就會放在Google Labs中開放給網路上所有人使用。這樣做的結果是,Google幾乎每一件產品問世後,立即就會接受全世界數以億計的使用者的考驗,這些使用者都是分佈在世界各地的網民。如果這個產品有很高的點選率或者下載率,Google就會認為這個產品是 “好的”。對於好的產品,Google將進一步開發,推出測試版直至釋出正式版本。Google深深懂得,這種來自終端使用者的用滑鼠進行的“投票”是最平等也是最能指導研發程序的“優選法”。這種來自市場端的最直接的意見,反向影響到企業的產品研發,那些在實驗室裡就擁有超高人氣的產品,註定了是被市場所期待和歡迎的。
實際上,在工業製造行業,如電腦、手機、汽車等領域,這種發揮最終消費者創新能力的方法也同樣適用。與專業化分工規模經濟的產物的“外包”相比,這種產品在前端創意與製造的“眾包”受益的是社會差異化、多樣化帶來的創新潛力(即使這種差異性和多樣性並不代表專業),是更加個體的行為。
第九章 價值共創時代(4)
參與後端傳播及流通
釋出傳播一個資訊從來沒有像在網際網路時代如此廉價。一個資訊產品或是產品資訊,不論它是商業機構製作的還是由使用者自己製造的,在網路上都可以用多種方式釋出出去,幾乎不需花任何成本。在釋出之後一旦使用者參與了傳播的過程,其力量足以改變傳統商業的規則。
使用者參與傳播例子很多,其中頗具規模的例子是在2007年3月,微軟以特定的字串代表不同的慈善組織,微軟在2007年釋出的及時通訊工具Windows Live 的個人顯示名稱中輸入這些特定的字串後,就會出現一個綠色的“I’m”圖示,微軟稱此為“I’m Initiative”慈善計劃。這個計劃將新版本的及時通訊工具與慈善捆綁傳播,將獲得的廣告收入根據使用者所支援的慈善組織的多少來進行相應的捐款。儘管這個計劃是針對美國本土的MSN使用者,但是網際網路的傳播效應還是讓中國很多使用者參與到了其中。當時有很多的使用者在開啟MSN時,看到線上的朋友名字前都有著這樣的一個綠色標誌,他們的第一反應是便是詢問,然後也許你也就成了下一個參與者。
由使用者參與進的傳播意味著什麼?簡單的說就是能夠平等的分享自己的經驗。中國最近幾年出現的諸多社群型網站的創業者們都是想利用這一點來達到自己的商業目的,他們希望利用使用者參與資訊傳播的力量來改變傳統的商業行為。但是脫胎於社群並最終取得成功的案例現在來說還很少,前述提及的籬笆網是其中之一。
這些社群運營的邏輯都是希望發掘大量網際網路產生的互動資訊,從中將商品需求資訊聚合形成共同需求的規模效應,從而再把這些資訊賣給尋求市場的商家。這一切的基礎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在網際網路的滲透下發生了改變。
如今我們原有的社會圈子從朋友圈、同事圈、家庭圈延展到了網路上的社群圈,並且在網際網路上可以透過資訊過濾器(如搜尋引擎及標有Tag的主題論壇)獲得對我們自己有利的資訊。以此為基礎,當一則包含了商業目的的資訊來自於與自己有相同興趣愛好的社群朋友的推薦時,我們對之的信任度就會增強,因為我們知道,這個資訊是來自於第三方的評價,而不是商家本身,由此,我們因這條資訊而產生的商業行為機率就會增大。生意的本質就是效率和利益的體現,而使用者參與進商業資訊的傳播是促進生意達成率的一種有效手段。
這種受社群內朋友的推薦影響而產生的商業行為與中國社會結構的特點頗為類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