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部和呼延部發動了瘋狂的進攻——駐紮在這兩部對面的秦朗兄弟也適時的發動了攻擊,這兩部幾乎是在一瞬間就陷入到了死地當中,打是打不過了,而且連逃跑的後路也被張飛率領的一部兵馬給截斷,困在那裡鬱悶的要死。
現在這兩部主帥都在考慮要不要直接投降算了,反正兩個人都看出來了,這北魏碰到大漢這麼一個敵人,基本沒可能還有什麼反敗為勝的可能,真正和大漢軍隊交過手之後他們才發現,自己等人的實力在大漢人面前……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在大漢強大的武力面前,他們簡直就是螻蟻一般的存在,對方想要弄死他們根本不需要浪費多少力氣,隨便一伸手,估計自己率領的兵馬就會化作灰灰了。
如果換做一個普通的將領,可能會忽略掉自己手下的兵馬如何如何,可北魏的這些精銳部隊和大漢那邊的情況不一樣。
像是所謂的呼延部和尉遲部,他們說是兵馬,還不如說是自家子弟。
呼延部和尉遲部,原本都是鮮卑一個部落族群,這兩名率軍的大將,就是這兩個部落的首領,這些兵士中不少都是他們自家的親戚子弟什麼的,在這種明明知道是送死的情況下還要他們往前衝,這種事情他們還真有點做不出來。
這並不是說他們兩部人都是膽小鬼,如果拼著老命不要能夠獲得一場勝利也就罷了,可現在的情況是就算你把所有人都拼光了,也沒法獲勝,甚至連給對方造成大的傷亡都做不到,這還拼個什麼勁?
這時候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才能保住自己這一大家子族人了,這才是身為一個部落首領應該做的事情——說白了,就是國家滅了無所謂,只要家族延續下去就可以了。
反正做類似的事情,他們心裡是一點壓力的沒有,除了這種思想本就是這片土地上的‘主流’之外,也和北魏建國時間太短,治下百姓對這個國家還沒有什麼歸屬感有關。
現在這一場大戰爆發,就充分體現出了這一點,大漢的軍隊幾乎是橫衝直撞一路上暢通無阻,加上十艘飛船被投入到了戰爭中,羽林騎甚至都沒有出手,就把北魏那些敢於抵抗的軍隊和城池給毀了個徹底。
鮮卑人確定了根本無法與大漢對抗之後,投降的是一個接著一個。
尉遲部和呼延部可以說是堅持的比較久的了,起碼他們還和大漢軍隊硬碰硬的打了兩場,然後又對峙了一段時間這才宣佈投降。
鮮卑人會這麼幹脆利落的投降,也和大漢沒有針對鮮卑下什麼狠手。另外就是慕容、宇文那幾家都能被大漢接受,為什麼他們就不能?
真要論起來,呼延、尉遲這也都是鮮卑大族,若非如此他們也不可能成為北魏拓跋氏帳下最得力的幾大戰力之一。
對於尉遲、呼延兩部的歸降,關羽是很平靜的,而張飛卻有點鬱悶,他巴巴的還等著打一場大仗,就算真正和那兩部過招的是自己二哥,可只要關羽把這兩部人打崩潰,他就可以順勢掩殺,起碼可以過過癮。
沒想到對方打了兩場後乾脆利落的投降了,這他還守在這裡還有什麼意義?直接領著兵馬回到了主營與關羽合兵一處,然後隨便尋個地方就去喝酒去了。
關羽也知道自己的這個三弟現在鬱悶著,加上如今隨軍挾帶的酒水怎麼喝,以張飛的體質都不會喝醉誤事,不耽誤正事關羽自然也就不會說什麼,隨著他性子去了。
只是呼延和尉遲兩部的事情需要儘快稟報給大都督曹操得知,詢問如何處置。
曹操的回覆很快,快到關羽都被驚了一下,幾乎是自己這邊訊息剛送過去,那邊曹操就給出了指示:
右路先鋒大軍進度已經耽誤,繼續向前推進,同時可以將秦朗以及秦明率領的一萬軍併入右路先鋒軍,直接奔著柔然部而去。
尉遲、呼延兩部不用去管,讓他們就地駐紮等待大漢主力兵馬的到來!
這命令,若是以前見到,怕是會以為曹操腦子秀逗了。好不容易把對方打投降了,結果不管不顧,連個看守都不留,就讓他們自己在那裡屯駐,這和直接把人放了有什麼區別?
可關羽幾乎沒多去想,直接就照辦了。
原因也很簡單:我既然能打的你投降,那麼就可以再把你打投降。何況呼延以及尉遲兩部的首領要是這麼不開眼的話,下一次大漢就不會這麼幹脆的讓他們投降了,肯定是直接殺光了事。
至於跑?他們往哪裡跑?先不談大漢有羽林騎和飛船在這個時代相當於無敵的部隊,就算是地面上,西面是呂布進攻北魏都城的中路大軍,東面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