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無確切證據之下,似不可以輕易否定正史。
不過,有一點仍是值得注意的,就是楊氏出嫁的年齡太大了些,蕭淑妃的女兒拖延到二三十歲才出嫁已經被人說武則天搞政治迫害了。按武則天為其母所立的望鳳台碑的說法,似乎是她孝順父親又信奉佛教所以耽誤了,這當然純屬扯淡,如果楊氏這麼清心寡慾,也不會頻頻與人私通了。所以我猜想她是不是曾經嫁過人,而時人的議論就是《外戚傳》中抹殺了這一點呢?是耶非耶,就留待今後看能不能發現更多的實證吧。
楊氏既為高門貴女,頗具北朝女子精明強幹、大膽潑辣之風,不好針線女紅,輕視紡紗織布,喜詩書,善屬文。這樣的性格,也被武則天繼承,她對於文學的愛好和才華無疑便是來自母親的遺傳。除此之外,楊氏賦予她的還有長壽的基因,楊氏享年92歲,武則天82歲,在中古時代這是異乎尋常的高壽了。健康的身體無論何時都是成功的必要因素,在某些時候,甚至比才智更重要^_^ 相里氏為武士彠生了四個兒子,其中二子早亡,還剩下元慶、元爽二子。楊氏則生了三個女兒,長女即是日後的韓國夫人,次女為武則天,下面還有個妹妹,約比武則天小一歲,史書上記載不多。仕途得意,兒女滿堂,武士彠的生命也算是很完滿了。就在這個時候,大唐高層政局變動,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奪位成功,時為武德九年 六 月 四 日。
在武德一朝官運亨通的武士彠,除了在事變後短暫地回京述職之外,終貞觀一朝,便一直都在外地任職,再也不曾做過京官了。個人覺得這和武士彠與高祖關係密切有關。武士彠作為太原最早的從龍功臣,一直深得李淵賞譽,這可以從他順暢的仕途反映出來。李世民武力奪嫡之後,致力於各派系的政治和解,並沒有給他小鞋穿,但要再擠進政府中樞,那就大大不易了。這,或者可以解釋武士彠在武德貞觀兩朝地位變遷的原因吧!貞觀九年,李淵去世,武士彠聞之吐血而亡,當時武則天已經12歲,隨母親和兩個異母兄弟扶棺回到老家幷州葬父。她的生命,也由此掀開了新的一頁。
關於武則天的童年生活,正史上記載不多,可以確知的是武士彠無論到哪裡上任,都把她帶在身邊,跑遍了小半個中國。在她足跡踏過的每一處地方,都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傳說,至今利州荊州等地仍有武則天廟。甚至,在靠近太平洋北部的欽州,都有祭祀她的廟宇,其名人效應可見一斑。據宋人筆記《嶺外代答》記載:“廣右人言武后母本欽州人,今皆祀武后也。冠巍然,眾人環坐,所在神祠,無不以武為尊。巫者招神,和曰武太后娘娘,俗曰武婆婆也。”在這些傳說中,武則天通常都以一個擁有超自然力量的聰慧少女形象出現,整天在山林和綠野間到處亂跑,金口玉牙地施以各種神蹟。這些故事當然不能成為信史,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武則天童年備受父母寵愛,快樂無憂的生活。她似乎並不像同時代的官家小姐一樣,養在深閨之中,學做針線女紅,而有更多接觸外界的機會,受母親的影響,善屬文工書,醉心於詩賦文學,審美觀上喜歡宏大壯美的事物。舊史記載她後來因為“美容止”被召入宮,指她容貌與舉止俱佳;另有“素多智計,兼涉文史”,“有才貌,招入宮”等記載,都反映出她不僅貌美,且有才學,因此被皇帝看中徵召入宮。這是史書對少女武則天的正面敘述。
武士彠去世之後,楊氏因為沒有生育兒子的緣故,在家族紛爭中屢屢處於下風,史書上因而說武氏兄弟對她不加禮遇。不過,她畢竟是正室夫人,是嫡母,身份地位決定了武氏兄弟最多隻是不尊重不買賬,而不可能像對待庶出妾室那樣肆無忌憚地欺凌迫害。要知道,楊氏可不是任人欺負的弱女子,那個時代,也不流行對牢白海棠吟詩不時吐口血荏弱美女。那是平陽公主助父起兵馳騁沙場的時代,是尉遲恭秦叔寶單騎闖陣單挑的時代。那個時代的女子,就如我們現今從唐代壁畫和陶俑中看到的,豐潤而鮮活,有著開闊疏朗的眉宇和雍容自信的笑容,嘴角眉梢都盈滿了生命的元氣和充沛的活力,那是唐。
然而家人的不和不可能對武則天沒有影響,從12歲喪父到14歲入宮,這兩年間對於武則天一定是很不愉快的記憶。很多人因此認為,童年的陰影以及由此帶來的不安全感,是武則天日後行事何以如此狠辣的原因。這當然很有道理,不過實事求是的說,也不是所有童年不幸的孩子都會養成如此凌厲的個性和強烈的報復心態。武則天是特殊的,非常特殊。
縱然如此,我仍然不願意將她想象成為單純由戾氣和野心凝結而成的怪胎。貞觀十一年,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