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問的就是結果。
語氣很篤定,帶著滿足與期待。
姑娘很喜歡見到珙桐這樣的模樣。
不是神,不高高在上,卻有足夠的能力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真正改善村民們的生活。
“我和左超以及老師傅們討論了很久。”
珙桐笑著,右手揚起,手心好像握住了什麼,跟著用力往下按:“最後決定採取傳統工藝重新進行夯造,就像這樣。”
“可就算這夯土牆重新修繕好了,等日子一久,雨水沖刷,又會開裂。”
半夏問道。
“對,村子自然雨水沒有得到組織,時間一長肯定又會這樣。”
珙桐把自己總是帶著的本子翻開,翻到一頁遞給了半夏:“我梳理了一下整個山村的水系。”
“為每戶人家都設計了排水溝,對這些自然雨水進行了梳理與組織。”
半夏細細看著本子上的流線圖,發現有一條條在屋後順應著山勢的排水溝出現,它們或是交織,或是穿插,或是聚合,或是分散。。。
在偏僻的角落,在人群來往的主要流線旁,在聚合與分散間,排水溝竟被做成了小景觀,周圍安置著幾把石凳,石椅。。
恬靜而舒適,愜意極了!
“利用這溝渠,村落的水道就不在無序,就能從根上解決了這個問題。”
半夏覺得驚豔,覺得這樣的作品比設計出一座玻璃金字塔還要了不起。
心理歎服,整個芳心漸漸被身旁的青年填滿,再也容不下他人分毫。。。
這個水渠,在江南地區許多古村落應用的最好,是整個生活、生產都離不開的排水體系,是村子的一部分。
珙桐也只是學習了部分罷了。
兩人繼續走過,不同施工隊的工作與進度也是不同。
新建的磚房在進行特殊工藝,進行風貌統一作業。它們磚牆外飾面得到整理,先鋪上鋼絲網,然後抹上土再加白水泥,黑水泥,以及土壤固化劑。。。
至於水泥的屋頂,則是用木構青瓦恢復出傳統的坡屋頂。。。
風格迥異的磚房在村子中漸漸不再那麼突兀,緩緩融合與這片山村之間。
珙桐與半夏站在山間,望著忙碌的景象。
心裡是憧憬,是滿足。。。
第七十六章 薪火的傳承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千年姑蘇城,是春秋時期的吳國都城,與生俱來地浸染了江南風物的清麗和靈秀。
平江路自清乾隆十年繪製的《姑蘇城圖》就被標註出來,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南起干將路,北至華陽橋的平江路,雖然不長卻從南到北有16座橋貫穿其中。
兩岸的老屋粉牆黛瓦鱗次櫛比,光滑的石板路上行人雜沓,偶有穿著旗袍的女子舉著油紙傘穿行其中,讓這恬淡的夏日時光更加詩情畫意。。。
是夜裡,夏女士抱著孩子,帶著父母坐上了烏篷船。
登上小船後,天空上適時的飄起了細雨。
望著層層疊疊向後漂移的碧水,讓船上的四人心都靜了,好似明白了什麼是那似水的流年。
在船上看古街和行人,那粉牆黛瓦,小橋流水人家,都漸漸融匯成了一副宛然一體的畫兒。。。
烏篷船泊好,幾人跟著進了家茶館。
茶館很有些年頭,也沒什麼裝修,就是石板鋪就的地,以及整齊排著的木桌。
幾碟花生米,一壺熱茶。
前排架起小的舞臺,上邊是兩位穿著戲曲服,化著妝容的藝人,壓著音,片刻後是崑曲的唱腔響起:
“忙出拋人閒出住。。。”
“百計思量,沒個為歡處。白日消磨腸斷句,世間只有情難訴。。。”
咿咿呀呀的唱腔在老舊茶館內迴響,如花美眷的姿態深深印在眾人的腦海深處。
只剎那,所有人已身臨其中,彷彿穿越了時空,走進了幾百年前湯顯祖筆下溫婉哀愁的夢中。
唱的是牡丹亭,講的是哀怨的愛情故事。
夏母聽得最認真,雖然女兒沒把具體的病情和她說,但老人家卻早已心知。
只是揣著明白裝糊塗,不想讓女兒操心太多罷了。
她知道自己的時間可能不多了,在這崑曲下整個人變得格外感性,她一隻手握住閨女的手,一隻手抓住老伴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