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29部分

問題是,從法理上講,共和國確實沒有理由攻打勘察加半島,至少沒有理由出兵佔領勘察加半島。

萬幸的是,這是世界大戰,不是區域性戰爭。

不管共和國出兵攻佔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有沒有道理,誰也不能改變這個事實,也沒有能力阻止共和國軍隊登陸勘察加半島。

即便從軍事角度講,共和國出兵攻打勘察加半島的意義也不是很大。

31日當天,在訊息得到確證之後,半島電視臺就對共和國出兵攻打勘察加半島做了全面分析。按照半島電視臺聘請的軍事專家的評價,僅以軍事價值而言,共和國軍隊在開戰初期攻佔勘察加半島的收穫不會比付出的代價高多少。雖然該軍事專家肯定了勘察加半島在太平洋戰場上的重要性,也點明瞭共和國出兵的理由,即鞏固太平洋戰場上的左翼防線,防止美國從北面南下進軍日本,從而攻打朝鮮半島、對共和國本土構成威脅,同時迫使美國為保護阿拉斯加分兵北太平洋,至少在北太平洋上駐留一支艦隊,達到分散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目的。但是從根本上講,勘察加半島的利用價值非常有限,歸根結底,就是該半島上的基礎設施非常簡陋,難以支撐大規模作戰行動。

針對這一問題,該軍事專家做了詳細說明。按照他的說法,如果勤察加半島能夠成為進攻北美大陸的跳板,哪怕成為在北太平洋上作戰的戰略保障基地,早在100年前,前蘇聯就應該加強該地區的基礎建設,將其打造成前沿軍事要塞。事實上,直到解體、前蘇聯在勘察加半島上也只修建了一座潛艇基地與幾處防空陣地,不但軍事設施少得可憐,就連基礎設施都極端落後。歸根結底,除了受前蘇聯戰略選擇的影響之外,與該地區的實際軍事價值不無關係,即勘察加半島很難成為進軍北美大陸的跳板,甚至沒有成為艦隊的戰略基地的基本條件。

當然,有人認為,可以在佔領後修建基礎設施,增強勘察加半島的支援能力,從而使其成為戰略進攻基地。不可否認修建基礎設施不算什麼難事,以21世紀中葉的技術與工業實力,加上共和國已經在做戰爭動員,修建一條穿越阿爾丹山原,跨過勒拿河、因迪吉爾卡河、科雷馬河、阿納德爾河等數十條河流,繞過品仁納灣,從涅留恩格里到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綿延3000千米的鐵路也不是什麼難事,工期最多3年。問題是,3年之後,還有必要修建這樣的鐵路嗎?更重要的是,修建這麼一條鐵路的巨大投入,到底能夠帶來多少回報呢,其中對戰爭的幫助又有多大呢?綜合考慮這些問題,得出的結論很簡單,那就是將勘察加半島變成戰略進攻陣地所付出的代價遠遠超過了由勘察加半島作為戰略進攻陣地所帶來的好處。

事實上,直到戰後,共和國有沒有必要在戰爭初期攻佔勘察加半島的爭論都沒停止。

反對者的觀點很簡單,即勘察加半島的軍事意義並不大,沒有成為戰略前進基地的基礎條件,而且在整個戰爭期間,也沒有成為共和國進軍北美大陸的平臺,共和國軍隊甚至沒有在這裡部署多少作戰部隊。支持者的立場也很明確,即攻佔勘察加島的代價並不大,卻有著非同幾響的意義。比如遮蔽了日本,使得美國無法利再日本,保護了朝鮮半島與共和國本土,使得共和國周邊最大的鐵礦產區沒有受到影響(朝鮮的鐵礦石儲量非常驚人),也達到了牽制美軍的目的,對戰爭程序戰勝了重大影響。

問題是,不管是誰,都沒有搞明白一點,即有必要在戰爭爆發的第二天出兵嗎?

以過來者的立場看,這個問題很好回答。關鍵是,攻打勘察加半島的作戰行動明顯是在戰爭爆發前制訂的,而共和國的領導人能夠提前預見到戰爭程序肯定不太現實,因此不能用後來的戰局變化作為攻打勘察加半島的理由。也就是說,在此之前,共和國當局憑什麼做出攻佔勘察加半島的決定的?

只有一個解釋合情合理,那就是真正價值並不是佔領勘察加半島。

事實上,當時最受關注的,也不是勘察加半島方向上的行動,而是在硫黃島海域集結的共和國西太平洋艦隊在南下的時候,突然從美國海洋監視衛星的眼皮下面消失了。雖然共和國沒有向美國宣戰,美國當局也沒有在31日天黑之前發表任何與戰爭有關的宣告,甚至沒有譴責共和國攻打勘察加半島的作戰行動,但是誰都知道,中美決戰在所難免,關鍵就是誰來點燃這場戰火了。

毋庸置疑,最急的肯定不是裴承毅。

杜奇威是在與考彭特上將、帕里斯上將、以及太平洋戰區司令斯坦因上將商討共和國出兵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