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29部分

兩棲突擊艦隊的空運支援能力遠遠無法滿足需求,即便大部分作戰物資用登陸艇與氣墊船送上岸,只有人員與主要作戰裝備以空運的方式投送,也需要投入上百架垂直起降運輸機,而在確保有足夠多的低空攻擊機的情況下,兩棲突擊艦隊最多隻能攜帶不到30架垂直起降運輸機,而且半數以上得部署在綜合登陸艦上,從而使機群的作戰效率大受影響。

更重要的是,勘察加半島南北長1200千米、東西最寬處近500千米,面積約37萬平方千米,有兩條縱向山脈與120多座活火山,區域面積相當於5個法國。也就是說,兵力投送的難度超過了火力投送,如何確保登陸部隊能夠及時獲得作戰物資,要比將作戰部隊送上岸困難得多。因為距離最近的軍事基地遠在1600千米之外,即便在戰術運輸機的投送範圍之內,考慮到投送效率,也得在投送部隊之前建立前進基地,而且是一座能夠為登陸部隊提供足夠支援的前沿基地。

這就是“長興島”存在的價值。

為了確保登陸作戰能夠順利完成,加上俄軍的威脅確實不大,所以“長興島”按照標準的支援模式進行組裝,既24艘快速運輸船全部投入使用,其中18艘組成平臺,6艘用來提高平臺的作業效率。事實上,這一安排在戰爭爆發前就已決定,不然共和國海軍也不會向陸奧灣集結大量運輸船隻,而這些船隻除了運送作戰部隊所需的彈藥之外,還運送了不少的工程物資。按照海軍的作戰部署,登陸勘察加半島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藉助勘察加半島,迫使美國在北太平洋上保持一支規模不小的艦隊,從而分散美國海軍,為其他方向上的作戰行動創造有利條件。

正是如此,登陸前的火力準備從天亮持續到中午。

戰場時間12點30分,第一批登陸部隊才搭乘垂直起降運輸機從“長興島”海上基地出發。

不得不承認,組建海上基地是件比較麻煩的事情,特別是在北太平洋上。

要知道,北太平洋是世界上風浪最大的海域之一,或者說是自然條件最為惡劣的海域之一,其年均浪高與風速與北大西洋相當。正是如此,100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在阿留申群島登陸之後,美軍才沒有過分擔心,因為美軍相信,日軍不可能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登陸阿拉斯加。

也正是如此,當“長興島”投入實戰的時候,美國當局也嚇了一跳。

在戰艦都難正常航行的海域組建海上基地,絕對不是件鬧著玩的事情。要知道,在絕大部分時候,海上基地的頭號敵人的惡劣天氣,而不是反艦導彈與重型魚雷。事實上,共和國海軍沒有投入第四代海上基地,而是動用了規模小得多的第三代海上基地,就與北太平洋上極端惡劣的天氣有關。

不管登陸行動是否具有突然性,“長興島”的出現肯定讓對手感到非常突然。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57章 主動與被動

客觀的講,共和國海軍陸戰隊在31日登陸勘察加半島,算不上驚人之舉。

早在30日下午,CNN與NBC等美國新聞媒體、法新社與德通社等歐洲新聞媒體、以及半島電視臺等全球知性新聞媒體就透過報道、評論等方式,預測共和國軍隊將在近期攻打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其中美國新聞媒體還斷言共和國軍隊將登陸勘察加半島。對絕大部分普通人來說,共和國海軍陸戰隊在31日登上勘察加半島,無非是來得太快了一點,讓人覺得有點驚訝,連驚奇都談不上。

理性分析,共和國出兵攻打彼的羅巴甫洛夫斯克的意義確實不大。

眾所周知,共和國向俄羅斯宣戰的理由是俄羅斯出兵入侵哈薩克,共和國作為啥薩克斯坦的盟國,有責任與義務代替哈薩克對侵略者發起反擊。雖然在宣戰宣告中,共和國國家元首裴承毅著重提到,俄羅斯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為遼闊的國家,所以共和國的反擊不會侷限在某個方向上,而是根據消除俄羅斯戰略威脅的現實需求,選擇最恰當與最合理的作戰方式,但是誰都看得出來,在前面30多個小時的戰鬥中,俄羅斯就算對共和國構成了威脅,而且將戰火燒到了共和國境內,共和國也沒有理由去攻擊距離本土幾千千米,而且沒有部署任何戰略力量的地方發動一場登陸作戰行動。用法新社的評論來說,共和國出兵攻打勘察加半島,實質上是“反擊過當”。顯然,法新社的評價已經非常客氣了,用CNN的評論來說,共和國是以反擊的名義侵略俄羅斯。

不可否認,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國際輿論肯定會兩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