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98部分

一般只能攜帶3噸彈藥,即便採用高空航線,也最多隻能攜帶6噸彈藥,所以出動1000架B…29,一次也就最多投擲數千噸炸彈。因為當時美軍在馬里亞納群島的軍事基地部署不了這麼多轟炸機,所以每次轟炸行動的投彈量大都在2000噸以下。與之相比,H…18的極限載彈量高達72噸(72枚1000千克級炸彈),正常情況下的載彈量也在50噸左右(48枚1000千克級的巡航導彈或者192枚250千克級戰術彈藥),而且能夠在載彈50噸的情況下達到最大作戰半徑,所以1000架H…18能夠在一次轟炸中投下5萬噸彈藥,相當於B…29機群的20多倍。

可以說,如此巨大的投彈量,已經不再單純的為了摧毀目標。

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戰略轟炸機就是戰略武器。作為戰略武器,存在的主要價值就是對敵國進行戰略打擊。而最為有效的戰略打擊不是摧毀敵人的戰略軍事目標,而是打垮敵國的國家基礎,比如工廠、城市、道路、機場、港口等等。可以說,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針對德國與日本的戰略轟炸,以最直接的方式說明了戰略轟炸的意義所在,也非常全面的闡述了戰略轟炸的基本戰術。

不得不承認,在如何使用戰略轟炸上,共和國在向美國學習。

在大陸戰場上嚐到千機大轟炸帶來的好處之後,共和國天軍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來總結經驗教訓,並且對轟炸戰術做了調整。用比較簡單的話來說,經過在大陸戰場上的轟炸行動之後,共和國天軍對千機大轟炸做出的總結就是“同時到達”。從理論上講,沒有任何目標值得出動1000架轟炸機,哪怕是悉尼這種人口上1000萬的國際大都市,也經不起1000架轟炸機的摧殘。更重要的是,在戰術使用中,因為彈藥爆炸會對轟炸行動產生影響,所以也不可能讓1000架轟炸機在1片區域上空同時投下彈藥。更何況,要在一片空域內指揮與控制1000架轟炸機,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此一來,千機大轟炸實際上是出動1000架轟炸機轟炸多個目標,而這麼做的唯一好處就是能夠讓敵人無法攔截所有轟炸機群,要麼集中力量攔截某一區域內的轟炸機,要麼就把有限的防空力量消耗在無窮的戰場上。為了提高轟炸機的生存率,雖簡單的辦法就是讓各個方向上的轟炸機群在同一時間到達,並且在同一時間展開轟炸行動。由此可見,“同時到達”不但是經驗,也是千機大轟炸最基本、最簡單的作戰戰術。

當然,說簡單的話,也只是戰術本身,而不是具體實施過程。

共和國天軍在大陸戰場上取得了千機大轟炸的經驗之後,卻沒有在太平洋戰場上立即實施,關鍵就是不具備條件。要知道,在大陸戰場上,天軍不缺戰略基地,有足夠的地方部署1000架轟炸機,也有足夠的通道來指揮與控制1000架轟炸機,而在太平洋戰場上,特別是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除了沒有足夠的基地之外,還缺乏指揮通道。當然,這些問題都隨著“盤古”號海上基地到來迎刃而解,並且在“庫葉島”號海上基地到來之後,具備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這裡涉及到的就是千機大轟炸的護航戰術。

不管怎麼說,轟炸機都是極易遭到攻擊的目標,而且在遭到攻擊的時候,轟炸機的自衛能力與手段非常有限。可以說,千機大轟炸的前提條件就是足夠強大的護航力量。透過在大陸戰場上的作戰行動,天軍總結了很多護航戰術,並且對各種護航戰術的有效性、特別是在各種情況下的適應性做了總結,再以此來編排最有效的護航作戰方式,以提高護航作戰的效率。

對千機大轟炸來說,最為有效的護航作戰就是在轟炸機群進入之前,用護航戰鬥機驅逐敵人的防空戰鬥機,至少確保敵人無法在某個方向上集中足夠的防空戰鬥機,然後用少量護航戰鬥機伴隨轟炸機群行動,就能確保轟炸機群順利完成任務。

按照天軍制訂的護航作戰戰術,在出動1000架轟炸機對付5個目標的情況下,需要10個大隊的240架戰鬥機執行前進掃蕩任務,另外還需要5箇中隊的60架戰鬥機伴隨轟炸機群活動,因此只需要300架戰鬥機就能完成護航任務。

由此可見,“庫葉島”號海上基地的到來,使千機大轟炸具備了實施能力。

正是如此,在“庫葉島”號參與戰鬥的第一天,天軍就組織了千機大轟炸,而且在1天之內進行了兩輪轟炸,讓所有轟炸機與護航戰鬥機都參與了戰鬥。

因為每架轟炸機都配備了2個機組(後來發展到每架戰鬥機都配備2個機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