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3部分

、黃芩、側柏葉清熱涼血止血;生地、阿膠或阿膠珠滋陰養血止血;甘草和中解毒。

陰虛較甚者,可加玄參、龜板、女貞子、旱蓮草養陰清熱止血;潮熱者,加地骨皮、白薇、秦艽清退虛熱。若表現腎陰虧虛而虛火不甚,症見腰膝痠軟,頭暈乏力,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可改用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酌加茜草根、大薊、槐花、紫草涼血止血,化瘀消斑。

3。氣不攝血證

症狀:反覆發生肌衄,以下肢多見,久病不愈,神疲乏力,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或萎黃,食慾不振,舌質淡,脈細弱。

證機概要:中氣虧虛,統攝無力。

治法:補氣攝血。

代表方:歸脾湯加減。本方補氣生血,健脾養心,適用於氣不攝血引起的紫斑。

常用藥:生曬參、茯苓、白朮、甘草補氣健脾;當歸、黃芪益氣生血;酸棗仁、遠志、龍眼肉補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氣醒脾;仙鶴草、棕櫚炭、地榆、蒲黃、茜草根、紫草止血消斑。

若兼腎氣不足而見腰膝痠軟者,可加山茱萸、菟絲子、續斷補益腎氣。

上述各種證候的紫斑,兼有齒衄且較甚者,可合用漱口藥:生石膏30g,黃柏15g,五倍子15g,兒茶6g,濃煎漱口,每次5~10分鐘。

【預後轉歸】

血證的預後轉歸主要與下述三個因素有關:一是引起血證的原因。一般來說,外感易治,內傷難愈,新病易治,久病難療。二是出血量的多少。出血量少者病輕,出血量多者病重,甚至形成氣隨血脫的危急重證。三是伴有症狀。出血而伴有發熱、咳喘、脈數等症者,一般病情較重,反之較輕。

【預防調護】

注意飲食有節,宜進食清淡、易於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瘦肉、蛋類等,忌食辛辣香燥、油膩炙博之品。避免情志過極,對血證患者要注意消除其緊張、恐懼、憂慮等不良情緒。注意休息,嚴密觀察病情的發展和變化,若出現頭昏、心慌、汗出、面色蒼白、四肢溼冷、脈芤或細數等,應及時救治。若吐血量大或頻頻吐血者,應暫予禁食。

【臨證備要】

血證是涉及多個臟腑組織,而臨床又極為常見的一類病證。它既可以單獨出現,又常見於其他病證的過程中。中醫學對血證具有系統而有特色的理論認識,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1。“治吐血三要法”與“治血四法”:明代繆希雍《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吐血》強調了行血、補肝、降氣在治療吐血中的重要作用,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