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3部分

等。

常用藥:黨參、茯苓、白朮、甘草補氣健脾;當歸、黃芪益氣生血;木香理氣醒脾;阿膠、仙鶴草養血止血;炮姜炭、白及、烏賊骨溫經固澀止血。

若氣損及陽,脾胃虛寒,症見膚冷、畏寒、便溏者,治宜溫經攝血,可改用柏葉湯。方中以側柏葉止血,艾葉、炮姜炭溫經止血,童便化瘀止血,共奏溫經止血之效。

上述三種證候的吐血,若出血過多,導致氣隨血脫,表現面色蒼白、四肢厥冷、汗出、脈微等症者,亟當用獨參湯等益氣固脫,並結合西醫方法積極救治。

(五)便血

便血係指血液由肛門排出,或糞便帶血,血色鮮紅或暗紅,或大便呈柏油樣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便血系胃腸脈絡受損引起。內科雜病的便血主要見於胃腸道的炎症、潰瘍、腫瘤、息肉、憩室炎等。

1。腸道溼熱證

症狀:便血色紅,或大便後滴出血液,大便不暢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

證機概要:溼熱蘊結,脈絡受損,血溢腸道。

治法:清化溼熱,涼血止血。

代表方:地榆散合槐角丸加減。兩方均能清熱化溼,涼血止血,但兩方比較,地榆散清化溼熱之力較強,而槐角丸則兼能理氣活血,可根據臨床需要酌情選用或合用。

常用藥:地榆、茜草、槐角涼血止血;梔子、黃芩、黃連清熱燥溼,瀉火解毒;茯苓淡滲利溼;防風、枳殼、當歸疏風理氣活血。

若便血日久,溼熱未盡而營陰已虧,應清熱除溼與補益陰血雙管齊下,虛實兼顧,扶正祛邪,可酌情選用清髒湯或髒連丸。

2。氣虛不攝證

症狀:便血反覆發作,色紅或紫黯,食少,伴有胃脘隱痛,體倦乏力,面色萎黃,心悸,少寐,舌質淡,脈細。

證機概要:中氣虧虛,氣不攝血,血溢胃腸。

治法:益氣攝血。

代表方:歸脾湯加減。本方補氣生血,健脾養心,適用於氣虛不攝的血證。

常用藥:黨參、茯苓、白朮、甘草補氣健脾;當歸、黃芪益氣生血;酸棗仁、遠志、龍眼肉補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氣醒脾;阿膠、槐花、地榆、仙鶴草養血止血。

中氣下陷,神疲氣短,肛墜者,加柴胡、升麻、黃芪益氣升陷。

3。脾胃虛寒證

症狀:便血紫黯,甚則黑色,腹部隱痛,喜熱飲,面色不華,神倦懶言,便溏,舌質淡,脈細。

證機概要:中焦虛寒,統血無力,血溢胃腸。

治法:健脾溫中,養血止血。

代表方:黃土湯加減。本方溫陽健脾,養血止血,適用於脾陽不足的便血,吐血,四肢不溫,面色萎黃,舌淡脈細者。

常用藥:灶心土(赤石脂代)、炮姜溫中止血;白朮、附子、甘草溫中健脾;地黃、阿膠(常用阿膠珠)養血止血;黃芩苦寒堅陰,起反佐作用;白及、烏賊骨收斂止血;三七、花蕊石活血止血。

陽虛較甚,畏寒肢冷者,去黃芩、地黃之苦寒滋潤,加鹿角霜、乾薑、艾葉溫陽止血。

可根據病情控制飲食,進食流質、半流質或無渣飲食。應注意觀察便血的顏色、性狀及次數。若出現頭昏、心慌、煩躁不安、面色蒼白、脈細數等症狀,常為大出血的徵兆,應積極救治。

(六)尿血

凡尿液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塊的病證,稱為尿血。前者稱為鏡下血尿,後者稱為肉眼血尿。隨出血量多少的不同,尿液呈淡紅色、鮮紅色,或茶褐色。

尿血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病證。西醫學所稱的尿路感染、腎結核、腎小球‘腎炎、泌尿系腫瘤,以及全身陛疾病,如血液病、結締組織疾病等出現的血尿,均可參考本節辨證論治。

1。下焦溼熱證

症狀:尿血鮮紅,小便黃赤灼熱,心煩口渴,面赤口瘡,夜寐不安,舌質紅,脈數。

證機概要:熱傷陰絡,血滲膀胱。

治法:清熱利溼,涼血止血。

代表方:小薊飲子加減。本方清熱利水,涼血止血,適用於尿血鮮紅,小便頻數,灼熱黃赤者。

常用藥:小薊、生地、藕節、蒲黃涼血止血;梔子、木通(通草代)、竹葉清熱瀉火;滑石、甘草利水清熱,導熱下行;當歸養血活血。

熱盛而心煩口渴者,加黃芩、天花粉清熱生津;尿血較甚者,加槐花、白茅根涼血止血;尿中夾有血塊者,加桃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