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喜熱熨。面色欠澤,言語清晰,語言尚不低微。腹部按之不痛,未見異常。舌苔微白溼潤,脈象左手沉滑,右手沉細,兩尺無力,右尺較甚。
診斷:洩瀉。
辨證:脾胃虛弱,腎陽虛衰。
治法:健脾化溼,補腎助陽。
處方:參苓白朮散合四神丸加減。野臺參12g,茯苓12g,白朮9g,炒山藥9g,炒薏苡仁9g,炙甘草6g,吳茱萸6g,肉豆蔻6g,五味子5g,制附子5g,乾薑5g,紫肉桂3g。水煎服,3劑。
進上藥後,諸症減輕,精神漸振,清晨已不瀉。10劑後,洩瀉停止,體力增加,食納旺盛,工作效率提高。共服13劑痊癒。
按:本案證屬五更瀉,因暴食生冷,飲茶過驟而傷脾胃,脾病乘腎,土來克水,則腎亦虛,腎虛下焦不固,黎明將交陽分之時則洩瀉。故當以健運脾氣、補火暖土為要,佐以化溼利溼。然補虛不可純用甘溫,因甘能助溼,久瀉不可分利太過,恐有重傷陰液之弊。
(焦樹德著。焦樹德臨床經驗輯要。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8)
【古代文獻精選】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傷寒,服湯藥下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不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古今醫鑑·洩瀉》:“夫洩瀉者,注下之症也,蓋大腸為傳送之官,脾胃為水穀之海,或為飲食生冷之所傷,或為暑溼風寒之所感,脾胃停滯,以致闌門清濁不分,發注於下,而為洩瀉也。”
《臨證指南醫案·洩瀉》:“洩瀉,注下症也。經雲:溼多成五洩,日飧,日溏,日鶩,日濡,日滑。飧洩之完谷不化,溼兼風也;溏洩之腸垢汙積,溼兼熱也;鶩溏之澄清溺白,溼兼寒也;濡洩之身重軟弱,溼自勝也;滑洩之久下不能禁固,溼勝氣脫也。”
第九節便秘
便秘是指由於大腸傳導失常,導致大便秘結,排便週期延長,或週期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