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形成了神仙的傳說。
第一章 幼年得寶(4)
老人的品德對後代潛移默化。慶鑫年幼時,到自家樓房裡,看到被六伯父燒焦的木框,很是佩服曾祖母的膽量和智慧,立志要像她那樣臨危不懼,智勝困難。慶鑫自幼就想學醫,立志像祖父那樣,治病救人。他說:“祖父一生為善,去世以前,不該受那麼多的痛苦。”
2�家寶之謎
楊慶鑫少走很多彎路,七八歲時已經完成初級小學的全部課程。他的親身體驗,應用在子女身上,培養出一個又一個的博士來。
家寶之謎,要從慶鑫的父母說起。
他的父親叫楊同祜,長期在外。先是出遠門,到山東五師讀書,後來到縣城,在高階小學教學。他講授五六年級國文課,善盡職守,非常認真,不但要求學生熟讀課文,而且還精選很多短文,每天背熟一篇,對學生毫不放鬆,一個接著一個檢查。當時,升學競爭已十分激烈,菏澤地區11個縣,僅有省立六中(現為菏澤一中)一所中學,每年初中招生100名,11個縣的高小畢業生,都以考取六中為榮。有一年夏天,六中新生放榜時,其父所教的學生,竟考取24名之多,佔到那年錄取新生的四分之一。由於教學任務重,人事繁忙,其父經常忙於業務,只是寒暑假期回家,偶爾小住幾天。自慶鑫記憶時起,就很少跟父親見面,教養他的責任,便落在母親肩上。
他的母親叫馬萬芝,比父親大兩歲。當時女子嫁到夫家,除了照顧丈夫外,更要緊的是侍奉公婆,操持家務。他的母親不是一般女子。在孃家上過學,已讀了幾年私塾,知書達理,進退有度,能背誦不少古文,講起故事來,如數家珍。母親是祖父的忠實信徒,思想一脈相承,能講很多哲理,講得如祖父一樣,結合實際,入情入理。
楊家多代單傳,慶鑫是長子,他在老家時,弟弟還沒有出世,上無兄姐,下無弟弟,只有一個妹妹蘭英,小他九歲。當時他是楊家一根獨苗,因此老人對他十分疼愛。這樣的富家獨子,一般是溺愛的。他家如何教子呢?
母親常說“教子嬰孩”。她對孩子不嬌不慣,就連生活細節,也不放鬆,深怕他走錯一步,誤入歧途。她給孩子“約法三章”:
一講勤儉。在生活上,講究自立。凡是飲食起居,都讓慶鑫自己動手,大人不替他操持,父母的用心良苦,意在培養他的自立精神。因此,他很小就能獨立,學會了自己照顧自己。在日常生活用品上,母親力求節儉,唯恐他注重衣食華美,不務實際。母親常像祖父那樣講:“從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出自《增廣賢文》)她讓慶鑫粗茶淡飯,土布衣衫,養成樸素的習慣。
對他既要求嚴格,又十分體貼。有一次,幼年的慶鑫生了一場重病,一連幾天,高燒不退,迷糊亂語,夢話不斷。每當他睜開眼睛時,就看到母親,守在床前,細心照顧,熬湯喂藥,憂形於色。驀然間,他發現母親瘦了,臉上有皺紋了。幸虧不久,慶鑫的病情逐漸好轉,如若再多病幾天,母親非要病倒不可。那場病後,慶鑫好幾年裡,飯量很小,身體瘦弱,大眼長脖,人們戲稱他為“長頸鹿”。母親為讓兒子增加食慾,每天數次進出廚房,為兒子做些有滋有味的飯菜,調他胃口。母親守在身旁,看孩子吃飯,若是多吃幾口,她就開心,合不攏嘴。母親愛他,疼他,但從不把嬌愛掛在嘴上。慶鑫卻體會到,母親在用整個生命來關愛他。
二講家規。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個國家如若沒有國法,將混亂不堪,不能國富民強,相對於家庭,每個成員也應遵循家庭準則。那時教育方法落後,有體罰的陋習,母親愛深責切,好動家法。什麼叫家法呢?慶鑫幼年時,犯有過錯,就要捱打,有專門打人的工具叫“家法”。它是一個竹板(或木板),在私塾學校裡,也有這樣的工具,叫戒尺。老師打人時,右手拿竹板,左手抓住受罰者的指尖,打左手心,不打右手心,右手受傷影響執筆寫字。
母親一個人,擔當了嚴父與慈母的雙重角色。慶鑫四歲時,母親就教他識字,開始啟蒙。那時,他還是一個玩童,好動愛玩,母親經常勸他,認真讀書。有一天,靜極思動,他拋下課本,跑到後院裡,東走西轉,盡情耍玩。發現牆下排水溝裡,跑來一隻小雞,圓嘟嘟的身子,嫩黃的羽毛,旁若無人,走來走去,一會兒低頭覓食,一會兒抬頭看人,可愛極了。他一時好奇,伸手把它捧起來。想著它大概餓了,高高興興地走進廚房,拿些小米,盛碗冷水,一點一滴地餵它。慶鑫沾沾自喜,興趣頓起,跟著觀看。書包 網 。 想看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