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一個日本孩子寫了一篇題為《懶爸爸》的文章:記得小時候,我走路不穩,摔倒在地上,哭著要爸爸把我扶起來。可爸爸卻用鼓勵的眼光看著我,不緊不慢地說:“你自己爬起來嘛。”我只好自己爬起來;我的校服髒了,媽媽要替我洗,爸爸卻說:“讓他自己洗!”爸爸不但不替我洗,還不讓媽媽幫我洗,我只好硬著頭皮自己去洗衣服;家裡的一些東西壞了,爸爸不但不管,還找來工具逼著我去修理。就這樣,爸爸“懶”得做的一些事情,我都學會了……在文章的最後,這位日本男孩無限深情地寫道:“‘懶’爸爸,你的用心良苦,我真心領會了……”

美國人有一個家教原則叫做“二十碼法則”:尊重孩子的獨立傾向,與其至少保持二十碼的距離。這也是符合讓孩子在體驗中養成好習慣的原則的。

其實,我們身邊也並不是沒有這樣的例子。15歲就考上大學的樊曉燕從小就經常聽到媽媽說:“你自己幹。”她三、四歲就自己洗手絹,自己洗碗,並且自己學掃地,整理小床……上中學時自己拆洗被子、棉襖、打毛衣……這種“自己幹”的精神使她養成了獨立精神,鍛鍊了意志。大學畢業時寫論文,她獨自一人在河南鄉下跑了三個月,拿出四萬五千字的論文。她說:“‘自己幹’培養了我的決策能力及辦事的迅速性和果斷性。”這真是得益於她的成長體驗。

四、操作方法

1.確定習慣培養目標

應該說,這是培養一個好習慣的第一步。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有了目標,才能更快的走向實際行動。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日常生活中,儘量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房間自己收拾,自己做錯了事情要勇於承認過錯。

3.體驗好習慣帶來的愉悅

在媽媽的教育下,噹噹養成了節儉的好習慣。有一天,他特別想買一件運動衣。媽媽告訴他,可以用自己積攢的錢來買,並且說,平時節儉一些,等到急需的時候就有錢用了。於是,噹噹取出自己的零用錢,去買了運動衣,覺得存錢真好。

過了一段時間,噹噹想買一頂運動帽,可是很貴,自己的零用錢不夠買了。媽媽知道了,從自己的存錢罐裡取出一些錢,幫助他湊夠錢,不過要求噹噹在一段時間內還回來。噹噹這次更高興了,因為媽媽說他有存錢的好習慣,有足夠的信任度讓媽媽給他借錢。噹噹感受到了好習慣給自己帶來的快樂。

4.牢記不良習慣帶來的麻煩

在美國威斯康辛州基羅薩鎮傳出了一條有趣的新聞,格外引人注目。

舒爾德和泰妮夫婦有4個子女。長期以來,兄妹4人打架滋事,調皮搗蛋,專搞惡作劇。在他們的房中,有掃不盡的垃圾,響個不停的電話,日夜咆哮的唱機……這種局面,令舒爾德和泰妮夫婦焦慮不安,但因忙於打工謀生,沒有時間顧及這些。

隨著時光的流逝,為這個家所承受的繁重的勞作和沉重的精神壓力,使舒爾德和泰妮夫婦再也無法忍受了,他們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在家裡採取“罷工”。首先,母親泰妮停止為4個孩子做飯、洗衣服,不再為他們收拾房間,不再為他們清理垃圾,不再開車送他們外出。與此同時,父親舒爾德切斷了子女房間的電話,斷絕他們與外界的聯絡。

在舒爾德和泰妮“罷工”的當天,4個孩子就淚流滿面,一齊向父母道歉,發誓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家庭罷工”勝利後,一對對父母來向舒爾德和泰妮“取經”。泰妮興奮地說:“以前家中如同跳蚤市場,4個孩子沒一個肯幫助我做家務的,他們除了打鬧、看電視,就是製造垃圾和噪音。現在,他們已懂得自己收拾房間、洗衣服、擦碗碟,並爭著給我當家務助手,一家人和諧融洽,歡歡樂樂,可是,我和丈夫還要再接再厲,繼續擴大成果,使孩子們成為真正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看來,舒爾德和泰妮夫婦有效地使孩子們體驗到了自己的壞習慣是多麼讓人不快,如果沒有父母的“狠心”,他們恐怕不會這麼快“痛改前非”。

第四章自我控制法

一、解釋

自我控制就是要求我們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自己控制自己的行為,自己承擔可能出現的後果。

大部分傳統的習慣培養方法都是讓父母對孩子進行外在控制,整個過程都是教育者在觀察、記錄和實施。而依賴外在控制有兩個缺點,一方面有些行為是教育者不易監控的,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孩子在父母面前一套行為表現,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