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的這一書寫方式。
農民們照例還是拜倒在各級政府官員的腳下,後者支配著與農民日常生活最密切的方面。蒙古人顛覆了舊的基層行政劃分,他們將農民組織起來,以五十家為一個單位,叫做“社”。這些基層單位對農民的生活負有廣泛職責,具有足夠權威。他們督勸農事,負責改良田地,管理水利和其他自然資源,提供糧食儲備應對饑荒。總之,他們以基層政府的形式發揮作用,將成吉思汗時的十進位制組織因素和中國農民傳統結合了起來。
社也有責任為農民的孩子提供某些方面的教育;蒙古人把提高整體文化水平作為改善個人生活的途徑。忽必烈汗設立公共學校,讓所有兒童接受普通教育,包括農民的孩子。在這之前,只有富人才有時間和金錢去教育他們的孩子,所以他們才能一代又一代地維持對文盲的農民階級的統治。蒙古人知道,農民的孩子在冬天有時間學習,教師不是教他們古典漢語,而是用通俗語言為他們講授更實用的課程。檔案記錄顯示,在忽必烈汗在位時期,蒙元王朝共建了兩萬零一百六十六所公共學校,儘管官方為提高記錄而有可能誇大了這個數字,但蒙古人的成就仍然令人矚目,因為此外沒有一個國家為普及教育而付出如此巨大的努力。在西方,一個世紀以後,作家才用通俗語言寫作,將近五百多年以後,政府才擔負起為普通大眾的孩子提供公共教育的責任。
在傳統的儒家社會中,文學藝術只關注於具體的某一類作品,因為它要在國家考試製度中用到,這就意味著文學作品往往落於官僚制度及其相關方面的窠臼之中。然而,蒙古人允許創作各種型別的作品,他們鼓勵作家要用大眾通俗的語言,而不要用僅為學者型官僚衷愛的古典語言寫作。蒙古人的口味更接近於普通大眾,而不是少數精英,他們融合民間文化和宮廷文化,創造出新的、更振奮人心的娛樂形式。
從1206年慶祝成吉思汗的登基大典開始,蒙古人每到一定的時候,就要舉辦有數千人參加的、場面壯觀的禮儀性戲劇表演,一連持續好幾周。1275年,他們透過一出由軍隊表演的禮儀性戲劇,展現了蒙古人的戰爭歷程,該劇共六幕,象徵著從成吉思到蒙哥汗——蒙古帝國建立時的重要階段。
戲劇演員可以吸引觀眾的目光,塑造一個備受歡迎的形象,所以忽必烈熱情地支援戲劇——這種被傳統中國文化極為忽視的藝術。他時常叫人在皇家場院中演戲,蒙古臣僚們酷愛戲劇,裡面充滿了雜耍的動作、動人的音樂、鮮豔的化妝和華麗的服裝。很像歐洲的威廉·莎士比亞,蒙元時代的劇作家創作出娛樂性作品,同時也尋求現實問題的素材,如權力與道德的關係。據說——但可能無法證實——在忽必烈統治時,任何戲劇都不需經過審查。結果,戲劇變成了中國文學中不朽的精品,而蒙元時期也成為中國戲劇的黃金時代。元代上演的新劇本總數估計在五百個左右,其中保留至今的約有一百六十個。
8、忽必烈汗和新蒙古帝國(6)
在傳統中國,演員和歌唱家等表演藝術家,與妓女、小妾和其他低階職業一樣,不被尊重、受人歧視。蒙古統治者提升了他們作為職業藝人的社會地位,並劃出了專門的劇場區,使戲劇表演不再侷限於市場、妓院和客棧。中國戲劇和蒙古人所喜愛的樂曲互相結合,為京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為了使自己和大眾盡情娛樂,蒙古人青睞通俗文化,同時他們仍然厭惡流血文化。雖然他們喜愛摔跤和劍術,但他們不舉行角鬥和當眾殺人等為羅馬人所痴迷的遊戲,也不舉行歐洲傳統的以獸鬥獸或以獸鬥人活動,前者如縱犬鬥熊和以狗鬥狗,後者如鬥牛。蒙古人嚴禁將處死罪犯變成一種公共的娛樂活動——如歐洲城市中普遍存在的斬首和絞刑。蒙古人也不以焚燒活人為公眾的娛樂活動,而這在西歐卻經常發生,基督教會在任何地方都有權這麼做。
忽必烈不是以權宜之計去贏得人們一時的支援,他一直有系統地貫徹著一個近二十年的長期政策,以贏得整個大陸文明世界的效忠。蒙古人把自己描繪成強有力的領導者,上天助其統一中國,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南宋領導層的衰敗離析,他們沉迷於頹廢奢侈的生活,炫耀自己擁有的鉅額財富,遠遠超過其對軍事能力的重視。儘管在許多方面與蒙古人存在差異,但漢地民眾發現,在生活習性和思想感情方面,他們與蒙古人的共同點比他們與宋廷官僚的共同點要多得多。
每年都有大量士兵、官員和農民離開南宋投附蒙古人,或者幫助蒙古人接管自己的家鄉。更多的商人願意和蒙古人做生意,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