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部分

神這才回到賽場上來,這才發現大家的菜都已經快完成了,鴻運樓那邊的刀功同樣也博得了一片喝彩,他們的胡椒粉也從最後一具磨中磨了出來,被江明傑加入湯中。

林方曉的文思豆腐羹是裝在一個精心挑選的透明水晶碗中呈上去的,透過碗壁能看見碗中各色細絲如雲似絮,令人賞心悅目。鴻運樓的青花白玉碗也不差,自有一種高貴的氣度。

抽籤抽到第一名的鳳臨軒挑的材料最齊全,做了一個冬瓜盅,先掏空冬瓜,挖出瓜瓤和部分瓜肉,把冬瓜殼放入沸水中煮上片刻斷青,然後在瓜皮上塗上花生油放入大燉盅內,把雞骨、田雞骨、高湯、姜蔥一起放入冬瓜內,燉上半個時辰,讓骨中的鮮味滲進瓜肉裡,再棄去骨料。另起鍋燒開高湯,把蝦仁、雞肫、田雞、鮮蓮子、鮮筍灼熟,上湯濺酒,煮滾一併倒入冬瓜盅內,撇油後灑上火腿茸增色。

最特別的是冬瓜皮上的雕工,整隻冬瓜分成三截,下面是細密格子底座,中層是鏤空的花窗,切口刻著〃工〃字紋,蓋子是花籃格子,頂端一朵芍藥花,美輪美奐。

鏡月軒做的是佛門燉三寶,那湯清得不含一星點油花,是過濾後的高湯,裡面有黃耳、竹笙、鮮菇,外加兩株兩截拇指長的小白菜,晶瑩剔透。

東臨閣最實在,做了一個大骨燉蘿蔔湯,這湯雖然普通,但妙在大筒骨是先醃過的,燉出來湯色奶白,蘿蔔清甜、大骨鹹鮮,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醉仙樓呈上去的是生滾的魚片湯,特別之處在於滾湯用的不是一般的高湯,而是濃稠雪白的粥水,把上好的白米輕輕擂碎,大概是一粒米碎成兩三瓣的程度,漂洗乾淨後用油鹽拌勻,稍醃片刻後放入大瓦煲裡,煮到水米融洽的時候,粥水滾開一層一層從裡往外翻,像一朵盛開的菊花,取用的便是這時候從花心處舀上來的粥水。

新鮮的鯇魚腹部的肉片,切成紙一般薄,用油鹽醃過放入大碗中,用勺子把沸騰的粥水衝入碗裡,再撒上薑絲、蔥粒和生菜絲即成。魚肉鮮甜可口,湯汁濃郁順滑,而且粥水的滋補效用也極佳。

各個酒樓呈上來的菜色並排放在臺上中央的一張圓桌上,讓大家觀其形聞其味,從色與香兩方面先有一個總體的印象。然後由專人分裝到小碗中,分別擺在評委面前的桌子上,由評委們細細品嚐。

五位評委手中都有從一到十,十個數字的牌子,品嚐完各個酒樓呈上來的菜色之後,就可以舉起手中的牌子為其評分,同時也可以點評一番,或者要求廚師對自己所做的食物做出一番詮釋,大家都點評過後,評委們還有一次改變主意的機會,各酒樓的最終得分以評委第二次評分的總和為準。

三輪比賽完成後,三次得分相加,最高者就是這次比賽的勝者。

六家酒樓的菜色各有千秋,鳳臨軒以其色香味俱全,特別是獨特優美的造型暫時獲得最高分,鏡月軒的佛門三寶雖然挺對歐陽博和蘇宏盛兩位老人家的胃口,但失於簡單,得到的分數是最低的。

至於喜福順和鴻運樓兩道幾乎一模一樣的文思豆腐羹,評委們的爭議就比較大了。文思明是站在林方曉這一邊的就不用說了,而且他對她的這種欣賞幾乎都是掩飾不住的了,從林方曉一開始上臺到現在,痴迷的眼光幾乎就沒有離開過她的身影。

剩下的四人對兩家的文思豆腐羹哪一家做得好各執一詞,商會會長司徒和裕和歐陽博老將軍喜歡鴻運樓的出品,認為他做得夠味,雞肉、火腿和香菇的味道深深滲入到豆腐絲中,一口豆腐能嚐出多種鮮味。

而老院長蘇宏盛和慕晴曦卻更看好林方曉所做的,他們認為林方曉的文思豆腐羹滋味更為清淡,其餘配料的味道只是起到輔助增鮮的作用,入口時真正感受到的還是豆腐的清香本味。

爭執之下便決定讓兩位廚師來說一說各自的想法,鴻運樓的江明傑首先開口:“古話說烹飪之法,‘有味使之出,無味使之入’,說的就是相對於不同的烹飪材料,需要根據其自身的特點來確定使用的烹飪方法。原料有味,應該想辦法將其味烹出,原料若是無味,則應該想辦法將配料的味道烹入。這豆腐本是無味之物,我用豆腐絲吸收各種配料的香味,自以為正合烹飪之道。”

歐陽博生性豪爽,一生濃墨重彩,在飲食上也喜歡比較重的味道,只是年紀越大,身子各方面都大不如前,歐陽夫人在飲食上控制得也比較嚴格,不允許他吃太多的大魚大肉,整天吃些青菜豆腐,用老將軍的話來說,就是:“嘴巴都要淡出鳥來了。”所以他對豆腐一點好感都沒有,這文思豆腐羹也是因為要當評委才不得不勉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