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65部分

了……

不管前方將領們名聲如何,興國公府之豪富卻是聞名於長安,而定陽侯張大將軍的府邸卻頗為簡樸,相形之下,大將軍趙石善於斂財的名聲也就坐實了。

不說這些,皇帝陛下回到乾元殿,等著他的政務並不多。

獻捷之事已然議的差不多了,明日便是獻捷之期,大秦之世仇,終於匍匐在了大秦腳下,為大秦所滅,其他的一切,在這樣一個輝煌的時刻,都顯得微不足道。

皇帝陛下有些興奮,這將是他登基以來,最輝煌的一刻,其他諸如河東之戰,草原諸部歸附,甚至於,吐蕃低地內附,對於大秦而言,在意義上都無法跟伐夏之戰相比。

滅亡了西夏,拓土千里,大秦也再無後顧之憂,大秦的疆土,也立即連成了一片,在之後征伐中原的戰事上,大秦必將佔盡天時地利。

只這些,便足以讓大秦成武皇帝,成為大秦歷代君王中,最耀眼的那一位。

成武皇帝李全壽有些煩躁的在乾元殿內踱著步,有心想宣那幾位重臣入宮,又強自壓下這個念頭,這幾日,中書和樞密院甚至於兵部的幾位大臣,都刻意的在躲著呢。

生怕被皇帝陛下捉住問起論功的事情,難處在於,這功勞怎麼賞都不為過,但你論的高了,恐怕立即便成眾矢之的,被人圍著攻訐,論的低了,那位大將軍也會不滿意,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要找你的麻煩。

皇帝陛下心裡說不準還有些愧疚,於是幫著尋你錯處,讓大將軍出氣,那才是最最倒黴的事情……

所以,幾位重臣這幾日輕易不在乾元殿現身了。

皇帝陛下自然明白其中關節,本著默契,無事便也不宣他們入宮,以免讓臣下們會錯了意。

當然,皇帝陛下也是有著思量的,之前七月間,送到西北的口諭,他確實是想瞧瞧趙柱國自己的意思,實際上,也有意讓大將軍趙石暫時鎮守西北。

朝中重臣們在這個事情上,多是含糊其辭,他也是一時拿不準,才傳的口諭,他也覺著,東邊戰事還多,到時一紙聖旨,便能將人調回來,到也不算多大的事情。

但後來想想,卻覺出了其中不妥,便立即命人擬旨,詔大將軍趙石回京述職。

果然,聖旨沒到興慶,便遇到了南歸的大軍,大將軍趙石赫然在列,顯然,大將軍趙石的意思十分清楚,不願留在西北這邊。

皇帝陛下有些後悔,這事辦的有些莽撞了,顯然,朝臣們忌憚於趙柱國,想將大將軍趙石撇在西北邊遠處,等待中原戰事有了眉目,再說其他。

但他身為帝王,卻不能這麼順著朝臣的意思來辦,不然的話,他李全壽,與他那個父皇,又有何區別?

有功不賞,有過不罰,將來也必成後患。

所以,到底怎麼賞賜功臣,其實他心裡已經有了成算,便也不怕這些臣子們拖著,拖來拖去,正好宮中下旨,一言定了此事。

至於朝臣們之後的異議,親身經歷過長安之亂前後的他,看的再清楚不過,朝臣們的異議,在你認真聽的時候,是有著份量的,但當你當耳邊風的時候,他們所言之一切,都將失去意義。

今日之朝堂,很多事,他都可以一言而決。

他也相信,趙柱國在賞賜下去之前,會有一定的讓步,這麼多年來,以他對趙柱國心性的瞭解,結果應該是**不離十了。

到時封賞下去,朝堂上的阻礙,會少了許多,不過,趙柱國怕是要在京師呆上一些時日了,這樣的結果很不錯,有大將軍趙石在朝中坐鎮,時常參贊軍機不說,許多事也都會迎刃而解。

而他的身邊,也多了一個能暢所欲言之人,他同樣相信,一些不能和外間臣子們說的話,都可以跟趙柱國聊一聊,說不定會有意外的收穫呢……

“宣翰林承旨沈鶴入宮。”

乾元殿中,傳來皇帝陛下的吩咐聲。

沈鶴,朝中蜀人之首腦,深得皇帝陛下寵信,皇帝陛下除了想找個聰明的聆聽者之外,也想略微聽一聽,蜀人在科舉案之後,有什麼動靜……(未完待續……)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零一章沈鶴

沈鶴,字放舟,出身成都沈氏大族,咸寧四年進士,入翰林院,因文采卓然,後晉翰林承旨……

成武皇帝登基不久,贊其果敢堅毅,賜其中書內覲之職,中書內覲,七品,人微言輕,遠不如翰林承旨來之職清貴。

但中書內覲,可以旁聽機要,得便時,更是代筆中書,傳之宮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