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受眾只有一個人,你可能會很容易察覺演示的失敗,但是,在小組會議中或者在教室上課時,要判斷演示是否失敗了就要困難一些。一方面,人太多時,就不能評估是不是每個人都在積極地參與你的演示。但是,真正的麻煩是你沒有辦法知道每個人對你的演示有多少信心。例如,你在給很多人演示II型糖尿病時,如果他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疾病,那麼你就幾乎不可能弄清楚每個人有多少信心。同樣一則資訊,一個人可能認為它是基礎性知識,但是另一個人卻可能根本不瞭解它。
面對這種情況時,你必須對全體人員的信心做出假設。但是,你的假設必然與實際情況不一樣。假設與實際不一致的情況經常發生,這可能是導致演示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當然,如果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判斷所有人對關於所有問題的理解的信心,那麼我們也就不需要寫這本書了。但是眼下,我們必須對人們的知識水平做出假設,而這些人我們可能根本不認識。通常,我們也知道自己在這方面並不擅長,因此,需要在其他方面做出彌補。
我們為什麼要做出那些不準確的假設呢?要弄明白關於假設的問題,我們可以參考“知識的詛咒”這個概念,來看看我們的判斷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知識的詛咒”在奇普·希思與丹·希思合著的《粘住》一書中有介紹,它反映了一個現象:如果我們很熟悉某個物件的話,那麼我們會很難想象,在不瞭解的人的眼中,這個物件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在前面討論過,這是換位思考的問題。我們的知識水平會對我們產生影響,使我們不能從別人的角度看世界,不能準確評估別人有多少信心。我們被我們所掌握的知識“詛咒”了。下面的內容摘自這兩位作者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一篇文章:
1990年,一位名叫伊麗莎白·牛頓的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研究生,透過研究一個簡單的遊戲,對“知識的詛咒”這一概念進行了闡釋。在這個遊戲中,她分派人們去扮演兩個角色:“敲擊者”和“監聽者”。每個敲擊者要選一首著名歌曲,如“生日快樂歌”,然後在桌子上敲打出這首歌的節奏。而監聽者的任務是猜出歌名。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敲擊者一共敲擊了120首歌。監聽者僅僅猜對了其中3首,成功率為2。5%。但是在監聽者猜測之前,牛頓讓敲擊者預測監聽者猜對的機率。他們預測成功率為50%。敲擊者傳遞的資訊被正確理解的比例是1/40,但是他們預測的比例是1/2。兩者為什麼會相差這麼大呢?
敲擊者在敲打節奏時,她必然會聽出自己敲打的曲調。與此同時,監聽者聽到的只不過是一種稀奇古怪的“摩爾斯電碼”。但是,在得知監聽者們很難聽出曲調時,敲擊者們都非常吃驚。
問題在於,一旦我們對某個東西有所瞭解,比如說,一首歌的旋律,我們就會很難想象不瞭解這個東西時是什麼情形。我們掌握的知識“詛咒”了我們。我們不能隨便改變別人的思想,所以很難與別人分享我們的知識。
在商界,管理人員與員工,市場上的賣主與顧客,公司總部與一線部門,他們都需要彼此不斷交流。但是,就像敲擊者與監聽者一樣,他們也會因為資訊的極度不對等而遇到很多麻煩。
比如說,員工在剛到一家新公司時,就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他們也許準備了“漂亮”的簡歷,也有相關經歷,但是這些都不能為融入公司的交流文化作好準備。新員工在一次次的會議上遇到商業成功人士,這些人講的內容對他們而言就像是在說外語,但是成功人士們卻認為自己的表達清楚明白。成功人士一張口就是縮略詞、產品名稱和各種程式,自以為“曲調”能很容易被聽出來,但是所有新進員工聽到的只是“嗒–嗒–嗒”的敲擊聲。
因此,你在竭盡所能地演示一個觀點時,如果看到的是困惑的眼神,原因有可能是你遭到了知識的“詛咒”。你按照自己熟悉的“曲調”敲打節奏,以為其他人能聽出這個曲調,但是實際上,他們正在不斷喪失信心,而你的演示正在一步步走向失敗。
在閱讀本書後面的內容時,甚至是在閱讀本書的整個過程中,你會發現“知識的詛咒”是導致演示遇到眾多問題的根本原因,會削弱我們正確假設受眾水平的能力。幸好,我們能找到解除“詛咒”的靈丹妙藥,幫助我們在演示時解決這個難題,幫助我們樹立信心。
為什麼受眾對你的演示提不起興趣(2)
一個不恰當的詞,毀了整場演示
知識的詛咒有很多形式。以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說的話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