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躉�薊慵撲閽諛冢�枰�諗歐帕拷灰追矯婊竦鎂】贍芏嗟慕�埂K�瓜M�芄桓�⒄怪洩�沂┘右恍┭沽Γ�筆閉廡┕�藝�捎謐約旱姆掀�歐盼侍庠饈藶�炫ㄎ碇�Γ�廡┭濤硪淮文芰�終�齙厙�錛柑熘�謾!�
洛伊後來向我承認,在這十年的談判期間,美國在減少排放量方面所做太少,對美國自己的事業於事無補。另一方面,洛伊相信許多歐盟代表想強行改變美國的生活方式,甚至於想懲罰美國。歐洲的談判代表均來自環保部。洛伊注意到,當他遇到歐洲國家外交部或貿易部的官員時,他們對自己國家的環保部總顯得不屑一顧。
另一方面,歐洲談判代表也真地害怕無所顧忌地締結一項協議,到頭來卻因其自身的漏洞而作廢。他們認為,發達國家的任何欺詐行為都會使他們想讓發展中國家承擔義務的希望破滅。不管怎樣,經過幾天艱苦的討價還價之後,洛伊和英國副首相約翰·普雷斯科特終於達成了一致,在二氧化碳匯和排放量交易方面對洛伊做一些讓步,這雖不是他想要的全部,至少是他所需要的。感恩節的凌晨4點,英美草簽了一份三頁的工作檔案,並再次開啟了香檳酒慶祝。但普雷斯科特還必須說服其他所有歐盟代表,而第二天他的努力無濟於事,整個談判以失敗告終。一個月後,美國產生了新的總統,他的名字不叫阿爾·戈爾。
馬拉喀什
喬治·W·布什本來完全可以讓京都議定書繼續沉睡下去。考慮到加拿大、日本、俄羅斯和澳大利亞都反對,它幾乎不可能獲得所必需的佔全球排放量55%的55個國家的承認,這樣協議也就不會生效。或者布什可以重開談判。然而,為了達到滿意的效果,他公開宣佈美國絕不會簽署這份協議。
這樣做的原因有三點。第一,無論是對美國的還是對歐洲的環保人士,布什都沒有什麼好感。作為石油專家和商人,他相信的是鑽井取油和經濟增長,對政府調控則持懷疑態度。他的能源計劃包括:鼓勵在北極國家野生生物保護區開採石油,提高聯邦政府對研究和發展煤炭技術的資金支援,以及放寬對燃煤發電廠的限制。正如一位國務院官員對我所言,“布什政府認為環境保護主義是蘇聯解體後共產主義者的新動向。他們痛恨共產主義者。”第二,布什不相信全球氣候變暖的科學性,並確實認為在京都商定的措施會損害美國經濟。他的經濟顧問均來自能源供應界和鋁業界。第三,在總統競選期間,為了贏得像西弗吉尼亞這樣關鍵州的支援,他向煤炭、電力、石油和鋼鐵公司許下了諾言。現在是兌現的時候了。他的宣告之所以發表在第一次出訪歐洲前夕,也是為了讓歐洲那些見風使舵的人明白,華盛頓的風向變了。
除引起了一場外交和傳媒風暴外,布什對京都議定書的拒籤,還使歐洲人進而擔當了以前從未擔當過的領導角色。他們決心告訴美國,它並不是必不可少的,並決意積極推動條約的簽署程序。布什訪問期間勸他們不要去實現自己的目標,結果只是加強了他們的決心。沒有美國的簽字,歐盟必須要把美國陣營的所有周邊國家都拉上。他們提出,森林二氧化碳匯不要按固定標準分配,而要分國家進行談判,這樣就顯得很寬宏大量,加拿大、俄羅斯尤其受益匪淺。日本人和澳大利亞人想要更多的排放量交易,這一點也充分得到了滿足。最後,為了將所有其他人都納入到這個體系中來,歐盟同意了弗朗克·洛伊和斯圖爾特·艾森施塔特一直要求得到的東西,甚至更多。2001年11月10日,經過修訂的《京都議定書》在馬拉喀什簽署並開始生效。副國務卿保拉·多布里揚斯基只能坐在一邊看著其他代表簽署協議。此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把美國這個環境保護主義的創始者看作是它們的敵人。
應該做些什麼
2001年3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了第三份評估報告。在這份報告中,前兩份報告的發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確認和加強。這份權威性報告稱,氣溫在20世紀升高了0�6攝氏度;氣溫升高發生在大氣層離地面8公里以內的地區(這樣就解決了之前地面溫度資料和大氣溫度資料不相符的問題);海平面上升了0�1~0�2米;海洋溫度也有所升高。降水量有所增加,大雨雪次數增多,雲層覆蓋亦有所增加。人類活動引發的氣體排放繼續改變著大氣的成分,據信會影響氣候。有更為強有力的新證據表明,過去50年內,全球氣候變暖大都因人類的活動而致。這份報告的語氣之所以如此肯定,是因為計算機所做的氣候模型得到了改進,預測過去的能力加強了,並捕捉到了過去計算時沒有包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