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義的溫和派,其成員大多是中產階級和中小貴族。這一派在教士約翰·哲裡夫的領導下,於1419年7月30日在布拉格市發動起義,奪取了城市的管理權。他們有具體的管理綱領,於1420年擬定了布拉格四條款。他們要求沒收教會財產,捷克宗教獨立,禁止外國人擔任捷克官吏。他們在宗教問題上要求每個人都可以用聖盃領取聖餐,所以被稱為聖盃派。他們的要求還包括傳教自由,可以用任何語言傳教,廢除僧侶對世俗財富的佔有,僧侶犯罪也應象平民一樣論處等。
胡司起義爆發以後,捷克國王受驚嚇而死。德國皇帝西吉斯孟德兼任捷克國王。由德國皇帝兼任捷克國王的作法遭到人們更強烈的反對。西吉斯孟德從1420年4月到1431年8月共組織了5次十字軍來鎮壓起義。兩派起義軍團結在傑出的指揮官約翰·傑式卡(1378—1424年)周圍,英勇抗戰,其中主要的抵抗力量是塔波爾起義軍。
傑式卡出身於一個破落的騎士家庭,曾在軍隊中服役,有豐富的作戰經驗,起義爆發後他立即參加了起義軍,並被推舉為起義軍的首領。傑式卡採用了“戰車堡壘”戰術。他把戰車用鐵鏈子聯結起來,圍在步兵的外面,抵禦敵人騎兵的衝擊。同時躲在裡面的步兵可以透過空隙用撓鉤把敵人拉下馬來。這種方法在戰鬥中起了很大作用,多次打退敵人的進攻。致使敵人一聽到塔波爾戰車的隆隆聲和塔波爾戰士的軍歌聲就膽戰心驚,聞聲而逃。1421年7月,傑式卡在一次戰鬥中負了重傷,僅有的一隻好眼睛被箭射中,從此雙目失明。但他仍然繼續指揮戰鬥。1424年10月11日因病去世。他死後起義軍在大普羅可比和小普羅可比的指揮下繼續戰鬥。起義軍在得到初步勝利之後,曾發起反擊,一直打到德國境內。但是在一片勝利聲中,起義軍內部發生了分裂。這是因為聖盃派已經達到了他們的目的。他們中的富有者已獲得了一些城市的管理權,取代了德國貴族在捷克的地位。他們害怕起義軍繼續發展壯大,希望結束戰爭。1433年,德國封建主和聖盃派在布拉格簽署協定,根據這個協定,宗教會議承認一般教徒可以用聖盃領取聖餐,同時聖盃派已經得到的財產不必歸還。於是聖盃派背叛了起義,和德國人勾結起來共同鎮壓塔波爾派軍隊。
1434年5月30日,塔波爾派軍隊和聖盃派軍隊發生激戰,塔波爾派中被對方收買的一些人在戰鬥中突然叛變,投向聖盃派,塔波爾派大敗,大普羅可比陣亡,1萬多名塔波爾派戰俘被殺害,許多家屬也在戰後被殺。但塔波爾派餘部一直堅持到1452年。
胡司戰爭作為一場農民反抗封建主的鬥爭是失敗了,但作為一次民族獨立運動還是取得了很大成功,對捷克的歷史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本章結束)…恆言電子書
擲出窗外事件
公元962年。
羅馬。
德意志的國王由教皇加冕稱帝,神聖羅馬帝國誕生了。那時帝國的勢力如日東昇,其疆域包括了德意志、奧地利、捷克、義大利北部和瑞士等一系列領土。時光斗轉星移,到了13世紀末,帝國的勢力已日薄西山。國內諸侯混戰,亂世為王,整個帝國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諸侯國,皇帝成了一個被架空了權力的傀儡,早已失掉了控制整個帝國的權力。此時國內的形勢正如德國著名詩人海涅寫的那樣:
法國人和俄國人佔有了陸地,
海洋是屬於英國人的,
只有在夢想的空中王國裡,
德國人的權力才是無可爭辯的。
想一想從前帝國的氣勢,國王的尊嚴,看一看今天的尷尬處境;竟然只有在夢中才能行使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力,多麼可悲呀!大權的日益衰落早已引起了皇帝的恐慌,他想拚命抓住皇權不放,就好象溺水者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皇帝要權力,諸侯當然也要權力,重重矛盾相互摩擦,終於撞出了火花。
“摩擦生火”的外力是發生在捷克的“擲出窗外事件”。德意志帝國在公元1526年吞併了捷克。當時的大帝國已是名存實亡。奧地利成為諸侯中最有勢力的國中國。奧地利的皇帝來自哈布斯堡家族,所以,捷克併入德意志的版圖,實際上成了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1617年,哈布斯堡家族的斐迪南受德意志皇帝之封為捷克國王。捷克在歸入哈布斯堡家族領地之時,奧地利皇帝曾有過承諾:不論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哪一個成員作國王,都必須承認並遵守捷克王國的法律,保留原有的議會、宗教以及政治上的自主權等等。然而,自從斐迪南,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