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姆斯(Brown Holmes)保留了原著大部分的動作和對白,卻沒能留住它的精妙;影片的結尾則被改編為威爾默殺了卡斯珀?古特曼和“喬”?凱羅(“Joe” Cairo),而斯佩德受到犒賞,被指派為地方檢察官辦公室的特別調查員。裡卡多?科爾特斯讓斯佩德看起來像個無情的機會主義者,但很難說這種效果是他們所刻意追求的。表演和導演相當漫無目的,可能除了德懷特?弗賴伊(Dwight Frye)飾演的威爾默之外,其他角色都不像小說中的那樣頹廢和乖張。甚至斯佩德對女人的玩弄也毫無深意可言,不過是前製片法典(pre�Code)時期電影中賣弄*和*的藉口。
相比之下,最不具有哈米特風格的《瘦人》倒變成了一個金礦。1934年,米高梅將其改編為一個神經偵探故事(screwball detective story),由艾伯特?哈克特(Albert Hackett)和弗朗西斯?古德里奇(Frances Goodrich)擔任編劇,並很好地使用了威廉?鮑威爾(William Powell)和默娜?洛伊(Myrna Loy)。鮑威爾之前演過那種優雅的偵探,但這次,他和洛伊令人耳目一新地組成了既摩登又*的一對,為那些大蕭條時期(Depression era)的觀眾提供了有關富足、*,以及婚姻中不用承擔責任的悅人幻想。《瘦人》是1934年十大賣座電影之一,而在1935至1947年間,陸續出現了它的五部續集(這還沒算上1930年代的廣播劇集、1950年代的電視劇集、1977年的電視電影版,以及1991年的百老匯音樂劇版)。在其後的幾部續集裡,鮑威爾和洛伊變得越來越居家。而他們的最後一次嘗試——《瘦人之歌》(The Song of the Thin Man)則是在黑色電影的巔峰之年拍攝的:格洛麗亞?格雷厄姆參演了本片,故事發生在紐約的爵士樂俱樂部之中,而其中的一個角色患有“強迫性罪感情結”(obsessive guilt plex);不管怎麼樣,它看上去還是像米高梅歌舞片和電視情景喜劇(TV sit)的結合體(特別是因為年輕的迪恩?斯托克韋爾[Dean Stockwell]出演了小尼克這個角色)。
《瘦人》引出了被《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稱為“歡鬧殺人”(hilarious homicide)電影(1935年6月15日)的短暫系列,它還創造了夫妻檔偵探故事這一亞型別。於是,儘管《馬耳他之鷹》的第一版並沒有造成轟動,但人們對哈米特的興趣又回升了。作為回應,華納公司在1935年重拍了《馬耳他之鷹》,更名為《撒旦遇見淑女》(Satan Met a Lady),搖身一變成了“歡鬧殺人”片,貝蒂?戴維斯(Bette D*is)在片中扮演一個叫瓦萊麗?普韋斯(Valerie Purvis)的壞女人,而沃倫?威廉(Warren William)則扮演名叫特德?謝恩(Ted Shayne)的私家偵探。本片的編劇還是布朗?霍姆斯,但場景變得豪華了,而動作在廣闊的外景地展開。不幸的是,57《撒旦遇見淑女》是部幾乎無可救藥的爛片。沃倫?威廉的外表看上去和哈米特有幾分像,但他的表現卻像一個具有約翰?巴里摩爾(John Barrymore)氣質的衰頹而又土氣的莎士比亞戲劇演員。貝蒂?戴維斯體重超標,看上去顯然對此片漠不關心,也許是因為劇本實在太爛了吧。卡斯珀?古特曼變成了“巴拉巴斯夫人”(Madame Barabas,艾利森?斯基普沃斯[Alison Skipworth]);喬爾?凱羅(Joel Cairo)變成了“高大的英國人”(阿瑟?特雷徹[Arthur Treacher]);而馬耳他之鷹本身則變成了“羅蘭的小號”(Roland�s Trumpet),一個填滿了鑽石的中世紀狩獵號角。導演威廉?迪亞特爾(William Dieterle)試圖營造鬧劇的調子,但他的大多數努力都是過度和笨拙的。本片的唯一看點也許是由年輕的瑪麗?威爾遜(Marie Wilson,後來以廣播劇《我的朋友厄瑪》[My Friend Irma]出名)扮演的謝恩的木頭美女秘書。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二章 現代主義與血腥情節劇:三個個案研究(13)
同是1935年,派拉蒙還拍攝了《玻璃鑰匙》,其實,他們早在1931年就想拍攝這部作品,但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