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頭、辣椒蘿蔔、蔥油粑粑、冬瓜糖、糖薑片、砂仁糕、燈芯糕、德園包子、油蘿蔔……
其二有關年代的問題
長沙大火: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民國三十年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民國三十年
第四次長沙會戰: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
文夕大火又稱長沙大火,是長沙歷史上毀壞規模最大的一次全城人為性質的火災,也讓長沙與斯大林格勒、廣島和長崎一起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毀壞最嚴重的城市。
文夕大火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武漢會戰失利後,武漢的機關、工廠,以及大批難民和傷兵湧入長沙,使當時30多萬人口的長沙驟增至50多萬。加上以前長沙作為上海,南京等會戰的後方,長沙已經積累了許多戰略儲備,商業也很繁榮。但長沙有限的鐵路、公路和水路交通根本難以承載如此大量的遷入,這些都給日後的巨大損失埋下了隱患。
11月8日,日本侵略軍攻入湖南北部,並轟炸了長沙和衡陽。9日、11日,臨湘、岳陽接連失守,中日對峙新牆河。長沙的局勢十分嚴峻,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對長沙能否守住十分缺乏信心。蔣介石提出焦土抗戰的作戰思想,認為即使燒燬長沙也不能讓日本獲得任何物資。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接到電報,在11月10日(一說12日)的會議中傳達了蔣介石的思想,並組織縱火隊伍。當城東南的天心閣放火時,即開始全城放火。
1938年11月12日深夜(13日凌晨2時),長沙南門口外的傷兵醫院失火(是故意縱火的訊號或是無意失火,至今仍然是謎)。縱火隊員以為是訊號,便全城放火。大火持續了整整五天五夜,古城長沙2500多年的歷史財富幾乎被毀滅殆盡。無數市民爭相逃命,在長沙城的湘江渡口發生嚴重的事故。
3000多人在大火中喪生。90以上的房屋被燒燬,共計5。6萬餘棟。大火造成經濟損失10多億元,約佔長沙總值的43。政府機關被燒燬的有省政府、民政廳、建設廳、警察局、警備司令部、省市黨部、保安處、地方法院、高等法院、電報局、電話局、郵政局、市商業協會、中央通訊社、中央廣播電臺和在長沙各家報館等大部或全部建築;被燒燬或大部燒燬的學校有湖南大學、明德中學、岳雲農工,楚怡工業學校、兌澤中學、第一師範、南華女中、明憲女校、妙高峰中學、省立長沙高中、民眾教育館等31所;被毀的銀行有湖南省銀行、江西裕民銀行、上海銀行、交通銀行和中國銀行等十餘家;被燒燬工廠的有40多家,其中損失最大的有湖南第一紡織廠,其廠房損失達27萬餘元,原料損失達96萬餘元,機器裝置損失達60多萬元。長沙作為全國四大米市之一,190多家碾米廠和糧棧僅倖存12家半。綢布業損失約200餘萬元,約佔全行業資產的80。湘繡業40家全部毀滅。除湘雅醫院外的所有醫院均被燒燬。
當時周恩來和葉劍英都在長沙,起火時他們帶重要檔案急忙撤離,於13日下午到湘潭。郭沫若當時也在長沙親歷了大火,《郭沫若傳》中對情景進行了描述:“只見城中烈焰升騰而起,映紅了整個夜空,來不及撤退的長沙百姓,披頭散髮尋找親人的,頓足捶胸的,望著大火發呆的,撲向火叢搶救財產的,……歇斯底里失望地絕叫,伴隨著房倒屋塌的轟隆聲。……車至城郊關帝廟前,極目遠望,根本不見長沙蹤影,惟有沖天的火光和翻滾的濃煙,顯然火勢還在蔓延。”
12日的電報程式碼是“文”,大火又發生在夜裡(即夕),所以稱此次大火為“文夕大火”。
1938年11月18日,為了平息民憤,蔣介石下令槍斃“長沙縱火案”三個“當事人”:長沙警備司令酆悌、警備二團團長徐昆和長沙市公安局長文重孚。張治中去職。他們成為了事件的替罪羊。
1938年11月19日,長沙城的廢墟上重新出現了菜市:賣肉者3人,賣菜者2人。
日軍在當時並未進攻長沙。
先鋒廳的鐘樓(中山紀念亭)有幸儲存了下來。其他倖免的還有湘雅醫院。
2005年7月,長沙市首個以紀念“文夕大火”的建築———電燈公司遺址紀念牆建成。紀念牆位於湘江風光帶與勞動路交匯處。同年建成的還有長沙大火警示鐘大型雕塑。
文夕大火毀滅了長沙城自春秋戰國以來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