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褐�恕�

楊貴妃待人仁厚,宮中侍從,對她有深厚的感情,遇到這樣的事,設法救援,應是情理之常。再者,往返途中的壽王李瑁,楊玉環本為至愛,他妻子被父皇所奪,遇此,豈有不稍加援手之理?高力士與貴妃的關係,自更不必說。因此,楊貴妃倘若未死,代為掩飾及協助她另路脫身的人是有的,而且是極可靠的。

這是楊貴妃可能不死逃向別處的一些情理上的推測。

其次,是楊貴妃赴日本的問題了。

當時,在長安有不少外國使臣,日本國遣唐使唐玄宗朝最盛,人數多,除外交官外,學生、僧侶、商人更眾(見日本人本宮太彥著:中日交通史)。李隆基逃亡出都之後,那些外國使臣也隨之西奔,走在前面的,如吐蕃使、日本遣唐使等,當亦在西奔之路,但可能和李隆基不同路,又或在後面得知前途兵變而取間道行。這有佐證可資參考。

從長安逃出來時,皇帝一行怕道路阻塞,先秘密走,但皇帝逃出延秋門後,在外面的皇族及百官立刻曉得了,其中,有若干特權人物,應該早就有知,或早已準備,因此,在當天黎明之後,大約較皇帝出奔遲半個至一二個時辰間,其餘的顯達,也次第逃亡了。

西奔的大路是在渭水之北,自宮城北禁苑西門出,透過渭水上的便橋至咸陽,沿大路向興平、武功、扶風而進。至興平馬嵬驛時兵變,道路自然受阻。在後面的人,不少另行覓路奔亡,其中一支人再渡渭水,沿渭水南岸小路而進,如楊國忠妻子裴柔和她的兒子一(或二)及虢國夫人,皆走別道,逃至陳倉始被殺害。

據當時的各種史料綜合報道:馬嵬事變時,除循渭北路走的人之外,其渡渭而南行者,可以分為:渡水至終南,再分路,向西行赴盩厔,向郿、斜谷關——這是繼續西行的。次為至終南後,入秦嶺山區,轉向南行折東西出武關。那是赴湖北的路。

楊貴妃走哪一條路呢?可能渡渭,至盩厔,再折南入山——她先到盩厔,預備入蜀。大約發現入蜀危險(李隆基已喪失權力,因而無目的地折向南行。),走湖北,也是可能的。

她在道路中當然會得到一些訊息,她可能選擇的亡匿之地應為兩湖與江淮地區。

自同一方向而南行東行的逃難者群,在路上相遇的可能不會太少——楊國忠的妻及子與虢國夫人母子,在陳倉被殺,官史對楊國忠的本系子孫的記載,在理論上都有交待,但是,在實際上卻太欠詳細了。

楊國忠有四個兒子,依長幼為:楊暄、楊朏、楊曉、楊晞。官文書記錄:楊暄與父同死於馬嵬;楊朏陷賊被殺,楊曉逃至漢中被殺,楊晞隨母死難於陳倉。

其中,楊暄、楊晞二人之死,殆無疑問,楊朏婚皇室,妻為萬春公主,位鴻臚卿(等於外交部長),陷賊而死之說,頗難成立。楊氏一系對皇室西奔的訊息,得知自然最早,且其餘三子及多數外國使臣均為首及次批逃出者,何以楊朏會不及逃出而為安祿山所俘?此可疑之一。其次,謂楊曉為漢中王李瑀所殺。考李隆基於馬嵬事變後,奔亡至散關,改組隨行的軍隊,分四軍為六軍(人數極有限,據《鄴侯家傳》雲:“玄宗幸蜀,六軍扈從者千人而已”。按此千人之數,當為被太子奪兵之後所餘人數。),其作用大抵為擴充扈從隊伍,納入諸王家甲等,以抑陳玄禮龍武軍之勢。六軍分由壽王李瑁等統率。分六軍事在六月二十日,地為散關。同時,再命穎王李璬先行入蜀部署。

李隆基於六月二十四(丙午)由散關抵達河池——按:河池郡在散關西南,即今陝西鳳縣,此邑在唐代數易名,或河池,或鳳州,為自散關入蜀孔道之一。由道路里程計算,李隆基在散關應休息了三天,蓋自散關至河池,一日可達。

在河池,蜀郡長史崔圓奉表來迎,李隆基即任命崔圓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宰相),由於崔圓之來,報告蜀中豐饒及甲兵全盛(可能崔圓也帶來一隊兵來迎駕的),如此,情勢轉佳,李隆基乃任命侄子隴西公李瑀(讓王李憲之子,汝陽王李璡之弟。文人,品學兼優。),爵漢中王、梁州都督、山南西道採訪防禦使。

李瑀赴任,自河池至漢中(即今陝西南鄰),其間冊命受爵等,雖在非常時期,估計亦要兩天吧?赴任途中,計情應先到褒城(屬漢中治,漢中隸於梁州,唐時,梁州曾一度易名褒州,州治在褒城,旋又以漢中為首邑)視察一日,再到漢中,則其到達時,當在六月底七月初。楊曉如由褒斜路奔往漢中,應早七八日或竟早十日到,漢中為重鎮,要非亡命者避匿之所,除非有特別的背景,楊曉似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