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4部分

到40歲時,英格瑪·伯格曼已編導了25部影片,這時他在《面孔》、《處女泉》與質量平庸的《魔鬼之眼》中顯得有些退步。此後他在描寫人的孤獨和一個也許不存在的上帝的沉默無言的三部曲中,又顯示出他那強烈感人的力量。《猶在鏡中》表現一個半瘋的女子離家出走,跑到一個幾乎漠無人煙的島上隱居的故事。《領聖體者》描寫一個對宗教與愛情完全失去信念與希望的牧師的一天生活。《沉默》表現兩個婦女流落到一個陌生而又無法理解的國家裡離群索居的情景。

丹麥

1920年之後,除去卡爾·德萊葉導演的《一家之主》外,生產數目很少的影片根本沒有國際的觀眾。自然,喜劇片《雙肢人和公共馬車伕》又另當別論……

肖納沃伊特又回到丹麥,攝製了一些1850年代的古裝片,看來都不很出色(如1932年拍攝的《教堂與風琴》,1938年的《加羅班的香檳酒》)。他在丹麥又遇上重度新聞記者生涯的德萊葉以及桑德堡。桑德堡這位很有才幹的導演,拍過很多影片。他在哥本哈根改編了幾部狄更斯的小說(如1922年的《大衛·科波菲爾》、《遠大前程》、1924年的《小陶麗特》),以後他又在意、法、英導演了幾部影片(如《人民廣場》,1925年在義大利導演,《黃色的船長》,1931年在法國導演)。他在丹麥拍完《百萬富翁》(1936年)之後就在他的祖國逝世。在丹麥這個連四百座電影院都不到的國家裡,電影事業被重稅壓得無法抬頭,因此很難攝製出合乎國際水準的影片來。

很快組織起來的反對德國佔領的強大抵抗運動刺激了丹麥電影事業的發展,產量增加了一倍。戰前不久,本傑明·克利斯登森回到自己的祖國,把許多丹麥作家的作品改編成電影,這些影片涉及到各種家庭問題,如《離婚者的子女》、《兒童》等。但是,當他那部偵探片《戴淺色手套的女人》失敗後,他離開了製片廠,去當電影院的經理。

女演員鮑蒂爾·易普森在無聲片時期已是個明星,此時她導演了一部有趣的影片《迷途的姑娘》(法文片名為《郊區的公主》),這部影片是她和小勞裡春(丹麥主要導演之一勞·勞裡春的兒子)合作拍攝的,後者前此已和艾麗絲·O.弗萊德里克斯合作導演過不少片子。約翰·雅各布森在剪輯得很出色的速寫片《八個協定》中顯示了他的才華。紀錄片由於得到政府的補貼,又受到英國紀錄片學派的影響,透過戴奧多爾·克利斯登森與勃迦納·漢寧—強生的努力,有頗大的發展,勃迦納·漢寧—強生是從攝製《青春消逝》一片開始導演故事片的。

最後,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卡爾·德萊葉,他放棄電影事業達十年之久,此時,重返影壇,導演了《憤怒的日子》,這部影片是根據維爾斯·強森的一部長篇小說改編而成,敘述17世紀發生的一宗有關妖術的案件。影片格調高雅、情節奇特、緊張而又莊嚴,造型尤為優美,由年輕的麗蓓絲·莫溫與老年的安娜·斯維埃堪納爾傑出地合作演出。停戰之前,德萊葉到瑞典導演了《兩個人》。他企圖用一種獨特的手法來拍攝這部影片:在唯一的與外界隔絕的一個佈景中表現一對夫婦的生活,結果似乎失敗了。

隨著解放,丹麥電影得到大有希望的發展。抵抗運動啟發鮑蒂爾·易普森和勞·小勞裡春拍了那部嚴肅感人的影片《大地將變成紅色》,由麗蓓絲·莫溫與保爾·賴希哈德主演。接著,他們又導演了《丹麥海軍堅持戰鬥》。抵抗運動也啟發約翰·雅各布森攝製了《看不見的軍隊》,還使傑出的紀錄片導演戴奧多爾·克利斯登森製作了一部尖銳深刻的蒙太奇片,也就是他的傑作《你的自由受到威脅》。

至於漢寧—強生夫婦這時也導演了他們最為優秀的影片《人民的女兒狄蒂》,這部影片根據丹麥大作家馬丁·安德森·尼克索寫的一部小說改編,以簡潔感人的手法敘述一個年輕農村姑娘的故事。他們還拍攝了一部傑出的兒童片《可惡的孩子們》,不過,這部影片不如他們根據阿瑟·奧默爾①的一部小說改編的《克利斯蒂納斯·貝格曼》那樣獲得成功。

一個名叫奧勒·帕爾斯博的新導演在《取你所欲》一片中表現出豐富的喜劇天才,在《對不公正的鬥爭》中則顯示一種崇高的思想,後一影片是一部記述1914年以前的進步政治家彼得·薩布羅埃的傳記片。①阿瑟·奧默爾(1887—):挪威作家。——譯者。

艾麗絲·O.弗萊德里克斯在二十年裡導演了近60部影片,她經常致力於拍攝一些具有道德感化傾向的問題片,如《緊急問題》反映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