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了一夜,就睡在澡堂裡燒的熱滾滾的大石頭上,直到第二天酒醒。第二天,倆醉漢起身神采奕奕,倒是廖小小,無需化妝就能頂上倆黑眼圈。
剩下地幾天,趙興這裡忙忙碌碌的鬧著搬家,等到眾人都住下了,也重陽節了。這一天,滿城的官員都放假。作為地方官王子韶等人先是去鄉間,與父老舉行鄉飲酒禮,然後賞菊開詩會……這樣的生活不是趙興能夠應付來的,所以他推遲了王子韶等人地邀請,和張用等軍官聯袂出去舉行野餐會。
原本趙興這一天也給家中僕人放了假,讓大家各自尋樂子,但幾名廓爾喀武士無處可去,又與當地人語言不通,所以也就跟著趙興而去。程族弟子與幾名一賜樂業人也便隨大流,結果趙興這一行人浩浩蕩蕩,加上張用已經到了一百多人。
走在路上,張用回頭望望浩浩蕩蕩的隊伍,搖著頭感慨:“聽說大蘇學士知密州的時候,留下了一首詩說為報傾城隨太守,我們這算不算半城出遊了。”
趙興搖搖頭,吟誦道:“家師在日,留下秋禾不滿眼,宿麥種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膚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飢。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飢——如此大慈悲之心,我等豈能及也!”
當年密州全城陪蘇東坡出遊,那是因為蘇東坡的愛心與慈悲。蘇東坡就任密州地時候,恰好當地鬧荒災,蘇軾看到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難,餓孚棄兒滿地,心情十分沉重,他為自己無能為力解救老百姓地疾苦而愧疚,寫了這首《和孔郎中荊林馬上見寄》一詩……也就是趙興剛才吟誦的詩。
為救民於水火,蘇軾上書朝廷,請求減免稅賦。同時祈雨抗旱,驅除蝗蟲,賑災捕盜。採取這些措施後,密州百姓非常歡迎,社會也稍稍安定。對於棄嬰,他發動官員去撿,然後分別安排到各家撫養,政府按月給撫養費,兩年內救活數十人之多。使得滿城百姓感激這位善心人。
等他帶領當地人度過了災難之後,當地人自然肯陪這位玩心深重的太守胡鬧,於是才有了蘇東坡出去打獵,全城百姓尾隨著,“左牽黃,右擎蒼”的轟動。
趙興來密州,但他不是地方官,每日就在軍營打轉,到目前為止,當地百姓多不知道這位新判官是蘇東坡的弟子,而趙興的身份只在官僚中流傳,所以他沒有找到百姓們對他的眷顧。
不過,密州團練已經感覺到了這位新籤判的手段。隨著他們的房屋建完,都作院地工人迴歸,看到的是一棟棟新式的大瓦房,而修建灣口水寨的軍士偶然返家,也將營地內的變化帶回了軍營,這便使趙興地威信在團練當中無以復加。連他悄悄組織“效用船隊”地事,都有意識的幫他隱瞞……
也許。要不了多久,這位蘇門弟子地名望,也能與老師一樣。但現在還不行。
今天,眾人的目標是馬踏湖,這個湖有“北方江南”的美譽,曾經是蘇東坡最愛遊玩的地方。走在蘇東坡曾經走過的路,趙興感慨萬千:“爾曹身與名俱滅。千古傳揚唯我師”。
說完這句話,他看了一眼身邊地李之儀,又加上了一句:“還有李兄!”
這句話說得狂妄了點,實際上千古傳揚的不止這兩人。還有掩埋過萬具無名野屍的李之純。還有範鍔,還有這時代無數璀璨的群星與明月。
但李之儀沒有打斷趙興地狂言,他揮舞著手中地馬鞭,微微點了點頭,算是接受可趙興的恭維。
官場規矩,沒有做官的人前去官員府上拜訪,官員們要支助對方一些錢財,這是古代留下的一種純樸禮節,叫做“養文章種子”。俗稱“打秋風”。含有鼓勵對方繼續讀書上進的意味,雖然這種習俗後來變了質,但在宋代,它還保持當初的純樸。
李之儀到趙興府上拜訪,趙興當然也要按照規矩給予回饋。他給的回饋一般都很豐厚。尤其是能讓他感動的詩人。更不會在他這裡失望。李之儀前後總共獲得了一千貫的現金,再加上幾匹馬、一套馬車、綾羅綢緞、文房四寶。林林總總地物事總價值達三千貫。
這是一箇中產家庭所能獲得的財富總量,相當於趙興一船貨物的盈利的二十分之一。而宋代一般“打秋風”所獲的均價是:十貫錢。陸游曾一次獲得過雙份——二十貫,很是炫耀一番,連做了好幾首詩自誇詩才……
有了錢,尤其是知道自己臨走時還會按規矩收到一筆路費,李之儀地氣度也不一樣了。他現在騎得是一匹趙興送來地女真閹馬,身後跟著趙興送的兩馬拉地油壁香車,馬車裡坐著他夫人與侍兒。近日在趙興府上吃得好喝的好,臉色紅潤的他手上不時晃著馬鞭,頻頻得意的瞥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