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的方法。

無論在過去,還是今天,醫學界研究劇毒藥物對生物的危害,最多隻使用植物或小動物來做實驗材料。

可是731部隊卻使用了“馬魯太”。送入特設監獄的“馬魯太”,多數是因反日抗戰而被捕的俄國人和中國人,而且是經審訊、拷打以後,巳經被決定要被槍斃或處以絞刑的人。不執行死刑,而強使他們遭受成為“馬魯太”的命運,也就是在活體實驗的名義下執行死刑。

讀者也許還記得戰爭結束不久的1948年1月26日曾發生過一個“帝銀事件”:在東京豐島區長崎一丁目33番地的帝國銀行推名町支店裡,有16名銀行職員在一個自稱“來自東京都防疫部門的人員”逼迫下服毒,其中12人當即死亡,16。4萬日元現金和麵額為1。7萬日元的支票被搶走。當時的一名倖存者說,製造這一事件的犯人是一名“年約四十五六歲,身高五尺二寸左右,瘦小的光頭。作為醫生來說,罪犯又顯得有些粗魯。”

這一事件具有幾個特點:

首先,犯罪使用的毒物是“氰酸化合物”(而不是氰酸鉀),罪犯使用的吸管(玻璃制的醫療用具,用以正確測定劇毒等液量)以及醫藥箱都是舊日軍部分研究所進行細菌實驗用的特殊用具。

其次,從犯罪前後的行為看,罪犯對“氰酸化合物”及它的“解毒藥”似乎有著豐富的知識。

第三,據判斷,罪犯在灌毒藥的方法方面有非同一般的經驗。

過去幾位學者都指出,這裡所謂舊日軍部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