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國家的銷
量也不過兩千多輛。許多韓國人即使移居到美國,也不買美國車,因為他們總是自豪他說韓
國車是世界上最好的。
再看看日本這個把自己生產的汽車推銷到世界各地的國家。美國人為了開啟日本的汽車
市場,和日本人展開的汽車貿易談判可謂曠日持久,美國人一度威脅要對日本實行貿易制
裁。現在,美日之間的汽車貿易談判基本達成了協議,日本或多或少地對美國人作出了讓
步,然而直到今天美國汽車公司在日本每年的銷量也始終未能超過一萬輛。
提倡購買國貨從來就不是狹隘意義上的民族主義,更何況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根本就不
是一個真正的大同世界。尤其是中國現在還處在艱難起步階段的轎車工業,更需要民族的每
一分子來加以維護。如果說我們中國的政府代表在日內瓦為了保護民族幼稚工業而費盡口
舌,而國內卻偏偏花費大量國民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換取的寶貴外匯去購買進口汽車和家
電產品,那麼即使中國海關征收到一些關稅,又能對民族工業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尼克松曾經在他的一本書中這樣形容日本商人:“他們也未必願意透過發展援助、投資
和技術轉讓,使其他國家發展到成為日本未來的競爭對手的地步。”在吃過多次虧以後,中
國企業的管理者們已經發現,同日本企業進行合作是非常難的事情,有時一套裝置買來後發
現,為了維持生產,就必須源源不斷地從日本人手裡購進原料。而這些原料都同樣要用有限
的外匯去購買。所謂的合作。也並不包括關鍵的技術轉讓。在這一點上,日本人從來都不是
那麼真心誠意的。戴高樂有一次曾經尖刻地形容過來訪的一位日本首相是“一位半導體推銷
員”,這句話很形象他說明了日本的本性。日本人向來關心的就是在中國銷售了多少輛轎車
和多少臺電視機,他們是絕不會把技術毫無保留地和別人分享的。在這一點上,他們表現得
極為明顯。
合作當然是兩廂情願的事情,無法勉強別人,然而中國絕不應該成為日本汽車和電器產
品到處氾濫的國度。中國是屬於每一箇中國人的,一個以乘坐日本轎車、使用日本電器為樂
事的民族絕不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中國人如果不愛護自己的民族工業,就只能眼睜睜地
看著它被外國的產品所擠垮,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就永遠只能是一句空話。
當國內的民族工業被別人擠垮的時候,中國人,你還能拿什麼去買日本人的轎車和電視
機呢?
加入遏制中國行列的,不只是經濟上的日本,還有一個軍事上的日本。今天的日本,穿
著制服有軍銜的自衛官有23萬人,穿著便服而沒有軍銜的事務官和技術官有2.5萬人。
其中陸上自衛隊有13個師共15萬人和1200輛坦克,在人數上已超過英國,主戰坦克
數量超過了英法兩國;海上自衛隊有160艘艦艇,規模超過了英國和義大利,位居世界第5
位;航空自衛隊有510架作戰飛機,接近英國和義大利的水平。從軍費來看,按照北大西洋
公約組織的標準來計算,已經是世界第2位,僅低於美國。日本《朝日新聞》雜誌就曾經很
露骨他說過:“自衛隊業已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軍事力量之一。”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當時佔領日本的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寫信給吉田茂首
相,下令建立一支7.5萬人的警察預備隊,目的在於維護混亂的社會秩序。同年8月,警
察預備隊正式建立起來,而日本也從此邁出了重振軍備的步伐。
1952年,日本著手建立海上警備隊。兩年以後,成立了防衛廳,並將陸上和海上武裝
力量被定名為陸上自衛隊和海上自衛隊,同時創立航空自衛隊。日本獨立的海陸空三軍框架
由此確立下來,而且一直在不斷得到發展。
自衛隊的成立,與美國在戰後對日本一些戰犯不再追究戰爭罪行的目的一樣,都是出於
當時在亞洲擴張的戰略需要。在朝鮮戰爭期間,日本實際上變成了美國軍隊的後勤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