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玉也出身青樓,不過她比李師師幸運得多,遇到了重情重義的韓世忠。
悠悠三百年,彈指一揮間,但兩宋時的事兒卻永遠不可能說盡,就像當初宋太祖不可能想到燭影斧聲、皇位易主,不可能想到“靖康之變”、二帝北狩,不可能想到崖山兵敗,陸秀夫揹負小皇帝投海殉國……
第66章 誰害死了楊老令公
——撲朔迷離的陳家谷之戰
《楊家將》的故事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穆桂英、佘太君、楊六郎、楊排風等人物形象深受大家愛戴。楊家將的第一代當家人老令公楊業受人陷害,兵困兩狼關,碰死李陵碑、為國捐軀的故事在民間流傳頗廣,據此改編的京劇《碰碑》則是戲曲舞臺上的常演劇目。那麼,歷史的真相是怎樣的呢?這就要提到北宋初期“雍煕北伐”的最後一場戰役——撲朔迷離的陳家谷之戰。
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大舉攻遼。西路軍由潘美任都部署,名將楊業任副都部署,連拔雲、應、寰、朔四州,但後來曹彬所統率之東路軍因輕敵冒進在歧溝關遭遇大敗,遼軍大舉進攻西路軍,西路軍遂退兵,並護送四州民眾南遷。楊業在宋軍不利的形勢下被迫正面出擊,與潘美約在陳家谷接應。潘美等先聞楊業已勝,紛出爭功,繼知兵敗,即率軍遁去。楊業自午至暮轉戰至陳家谷(在今朔州市南),不見援兵,遂率殘部死戰,無一人生還,楊業受傷後被俘,絕食三日,浩然殉國。
以上就是陳家谷之戰的大體情況。楊老令公是絕食三日為國捐軀的,碰碑而死乃是藝術的虛構,這是沒有疑問的,但是,關於害死老英雄的那隻黑手到底是誰伸出的,人們卻有不同觀點,今天,我們不妨開庭審理此案,聽一聽穿越時空隧道來到當代的犯罪嫌疑人潘美和王侁是如何為自己辯護的。
潘美如是說
對於楊業之死,不少網上和書中的文章認為是我出於嫉妒故意陷害楊業,以至於導致他兵敗陳家谷,被俘而死。我在此要嚴正宣告,這純屬無中生有,造謠汙衊,楊業是受害者,我更是受害者,而且我被冤枉了一千多年,冤深似海,比起竇娥有過之而無不及。
首先說說所謂“嫉妒”的問題。說我嫉妒楊業,那簡直會讓我的同代人和了解宋史的人笑掉大牙,我憑什麼嫉妒他呀?大言不慚地說,我當時是你們現在常說的軍事家,在攻打南漢、南唐、北漢的戰爭中,我都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我和太祖皇帝、太宗皇帝關係非同一般,按現在的說法,我們是“鐵哥們”,可以和我相媲美的只有帥哥曹彬,這些王鞏的《隨手雜錄》中是有記載的,其中提到:“太祖無事時,常召潘美輩禁中議政,或與之縱飲,至令宮女解衣,無復君臣之禮。”又說:“太祖,太宗時,諸節度使皆解兵柄,獨潘美不解。”所以,當時我已經身居正一品的“檢校太師”,相當於現在的三軍總司令。而楊業的職務是“雲州觀察使,知代州事”,屬於正五品,相當於現在的一個軍分割槽司令。你說,我會去嫉妒比自己低四品的一個部下嗎?如果你是我,你會嗎?
下面說說所謂“陷害”的問題。當時,在契丹已經攻陷寰州,兵勢非常強盛的情況下,楊業和監軍王侁在如何完成保護百姓內遷這個問題上發生了爭執,楊業建議潘美派兵從側面出擊吸引遼軍,掩護主力和百姓迅速撤離,而王侁認為側面迂迴有失國威,極力要求派兵進攻寰州,正面阻擊遼軍主力。我作為主將,無論支援楊業,還是支援王侁,都不存在有意陷害誰的問題,而且在他們的爭執中,我並沒有發言,雖然最後我默許了王侁的建議,但絕對沒有和王侁一起算計楊業。
楊業帶兵離開之後,我按照約定在陳家谷佈下了伏兵,這充分證明我也支援了楊業的建議。後來,我們誤以為楊業取勝,王侁“欲爭其功,即領兵離谷口”,我“不能制”,於是,原定的計劃被打亂了。在這種情況下,孤軍獨守已失去作用,而且如果楊業取勝之後需要支援,我按兵不動坐失良機,造成的後果是我承擔不起的。在進退兩難的情況下,我“沿交河西南行”,走了二十里後,得到了楊業兵敗的確切訊息,才帶兵離開,原因是在楊業生死不明的前提下,如果我貿然出兵失利,不僅不能完成保護百姓內遷的任務,還可能引狼入室危及後方。在前進和遼軍拼命還是後退護民內遷上,我作為一軍之主不得不選擇後者。
可能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你沒有制止監軍王侁帶兵擅自離開呢?這是因為監軍既不是我的副職,更不是我的屬官,而是皇帝的親信。他不但可以代表皇帝對在外的將帥進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