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潛水時當通氣管……這些學生後來走上工作崗位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因為他們不會一條死路走到盡頭,他們嘗試各種途徑,敢於大膽嘗試新的路。這個世界上本來是沒有路這個概念的,只要能達到目標的,就是路,不管它是地洞、隧道、高山、水底還是天空。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大學教育只要實現了一個目標就算成功了,就是讓學生學會了獨立思考、擁有智慧。而“大人之學”以及“博學”是這個目標的外化。真正有智慧的人可以透過觀察自然、觀察社會和觀察人,就可以產生很多很有智慧的知識。在書這個知識載體尚未發明之前,人們很難獲取前輩的間接知識,只能透過觀察、思考和經驗來獲得直接知識。但就間接知識和直接知識的根源來看,它們的本質都是對於自然和社會的觀察、思考和經驗。
所以一個人只有掌握了獨立思考和擁有智慧的能力,他才真正掌握了學習的真諦。像中國古代的老子、孔子,西方的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都屬於這類人,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觀察、思考和經驗,才有了最初的人類智慧。
大學教育有一個特徵,就是考試。考試的目的就是為了測試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但是它又是有侷限性的,因為它所測試的東西是片面的,它只能測試學生對固定題目的理解和解答,卻不能測試學生的智慧。所謂智慧就是對自我的理解程度,並在理解自我的基礎上建立起對世界各種物質和意識的看法。所以西方很多哲學家提出“我是誰?”“我從何而來?”“我將要去往哪裡?”“我來這個世界是為了什麼?”等哲學問題,這些都是追求智慧所必須解答的基本問題。如果一個人真正弄明白並解答了這些哲學問題,他便找到了智慧,也就擁有了自己的人生意義。
關於人生意義,我個人認為人生本身是沒有意義的。釋迦牟尼曾為了解答這個問題而連續七天七夜不食不眠地坐禪,最後終於從大自然中頓悟,發現人生的目的就是死亡。當然,人的終極目標就是死亡,它是每個人都無法逃脫的結局。但是人來源於虛無,也會歸於虛無,那麼它的意義在哪裡?其實,人生的意義因個體的差異而不同——比如一道菜的原料本身是不能稱之為菜的,但因烹調廚藝的不同,同樣的原料可以做成上百上千種味道各異的菜式。因此我所理解的人生,只有個體達成自我終極目標,實現自我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它才稱得上一個人生——倘不然,我稱之為半生不熟的菜。
我本人雖極為不滿大學的教育,並曾堅持退學,後因家人和學校的力勸阻擋而留在學校。但我明白一個人要不斷的進步,他就必須改變自我生長的環境,就像一朵花要長得茂盛就要尋找最適合自我的土壤。“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一個經典例子,而愛迪生的母親更為了讓獨特的愛迪生更好的發展而選擇了自己教育孩子。這些例子要舉起來比比皆是,比如童話作家鄭淵潔要自己讀小學的兒子退學,並自己教育孩子;比如愛因斯坦研究相對論、納什研究博弈論……這些例子都證明一個真理:任何的學習都是對自我的領悟並自我教育。而進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是擁有智慧,任何學習的目的都是為了使個體的行為發生長期的改變,並使之成為一種本能。
當然,任何學習的物件歸根結底都是思想——自然和社會物質表現的內在邏輯都是思想——正是思想的進步推動著人類世界的進步。
因此,大學教育的本質就在於啟迪人的思想,使其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
(最後,祝所有海大人“有志人終成智者”,不要以海大為恥,而要海大以你為榮;才華橫溢、卓越不群、特立獨行、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如我者尚蟄伏於海大而韜光隱晦,何必不齒於海大乎?)
王洪煉
2010年4月19日於海大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從考試作弊說起
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從表面上看貌似是學風不正的問題,其實從本質分析,卻是中國應試教育制度不可避免的弊端導致的——而之所以在大學裡作弊這個現象得到激化,也是與大學裡寬鬆的考試環境和60分“萬歲”、不及格就補考或重修的考試製度有莫大的關聯。
考試的本質是為了測試學生對於某一知識的掌握情況,而題目的“制定”便使考試有了“投機取巧”的可能——不去專研知識,卻來研究出題者的題目型別或者來預測題目怎麼出。——於是這種行為便背離了考試的本質了。然而可悲的是,中國教育似乎從小學六年級、初三、高三到大學的四六級考試,都有類似的模擬題和預測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