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實際上對於國家來說,風險是很小的。
泡沫經濟會破碎,那都是銀行不再往外貸款而造成的。
到時候經濟陣痛自然有,企業破產就能夠不用再承擔債務,個人則需要繼續還錢,但私人一般都不會欠下太多錢,銀行不可能讓個人透支到不可能還清的程度。
可能最多,也就透支兩到三個月的工資,而且可以向全部國民低息放貸,讓他們去消費,以中華帝國五億人的人口規模,這種透支消費的模式,理論上可以持續很長時間。
那麼經濟崩潰之後,全體國民,必須為國家免費打工兩三個月,因此國家就有非常多的錢去打仗。
而且戰爭初期,經濟還未完全恢復,工資水平顯然沒有經濟崩潰前那麼高,那麼國民可能要給國家打工半年,甚至是一年。
同時國家不需要國民馬上就把錢還上,同時國家還是照樣收稅。
如此一來,戰爭潛力就無比恐怖了。
國家不需要出臺什麼強制剝奪措施,就能夠獲取大量的資源進行戰爭。
而對於一個五億人口的國家來說,負責戰爭機器運轉的,並非是所有人口,因此可能國家可以打上十幾年的戰爭,都可以繼續持續。
因此,中華帝國已經小規模的開始建立信貸體系了,並且想一小部分的國民發放信用貸款,但目前利息還比較高,不是所有國民都會去貸款。
如果要加大放貸量,只要把利息降低到幾乎沒有的程度,就可以。當然不可能一下就降到沒有的程度,可以逐漸的往下降,以避免在同一時期太多貨幣流入市場導致急劇的通貨膨脹。
總的來說,這種模式就是我借你錢,不要你利息。個人拿到錢後,就會出現大量的商業活動,從而使整個市場都無比繁榮,人們的收入開始增加。既然收入增加了,貸款利息又很低,大部分國民都願意起貸款,以提前享受到自己的目標,例如房子、汽車等等。
但銀行突然不放貸了,讓市場陷入蕭條,讓整個國家的國民都還不起錢了。
那麼接下來,國家就用之前透支消費建設起來的基礎,對其他國家發動戰爭,而國民欠下銀行大量的錢,也就能夠給國家發動戰爭提供無比豐富的資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到來之前,中華帝國必須完成這一程序。
當中華帝國完成了這一程序後,馬上就可以對其他國家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