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她的都市與平原,她的高山岩石和森林。

越過北方疆界,探研韃靼曠野,

不列顛冒險家從未到過的地方。(《中英通使二百週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他曾經在夢中游歷了這個世界上最神奇的國家,如今居然有機會讓夢成真,他怎麼會不激動萬分呢?

經過九個月的行駛,英國使團終於抵達了中國海面。

空前絕後的乾隆盛世,在英國人眼中是什麼樣子呢?

他們首先注意到的是這個東方大國的人口眾多和市井生活的繁榮。從馬可?波羅時代起,這一點就一直為歐洲人所驚歎。關於中國的人口,長期以來在歐洲是一個謎。馬可?波羅說,汗八里城的“人數之多……是世人想不到的”。(《馬可?波羅遊記》)這已經讓歐洲人產生懷疑,明清時傳教士的說法更令人難以相信:全人類人口的三分之一會集中在一個國家之內,而這個國家的面積雖然廣大,也不過是整個陸地面積的十二分之一。不過英國人的訪問為歐洲得出了定論:“人們給予這個國家人口數量的上限不僅是可能的,甚至是真實的。”(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第二節 鴉片戰爭的種子(2)

人口眾多最有力的證明是自然資源的稀缺。英國人剛剛抵達中國就感覺到了這一點。

1793年7月初,英國艦隊抵達第一片中國領土舟山群島。由於遇到落潮,“克拉倫斯”號只得在一個叫六橫島的小島邊拋錨稍停。英國人想“利用等候潮水的時間上岸對中國領土進行第一次的觀光”。於是他們爬上了六橫島。爬過海邊陡峭的石壁後,他們在山下發現了一塊人工填海填出來的小平原。很顯然,為了造出這塊小平原,本地的居民們沒少費力氣。“為了防止海水的沖洗,前面築了一條三十尺高的土堤。但這塊平原的面積並不大,我們懷疑花費這樣大的力氣搞出這麼小的一塊土地來是否合算。平原上種的是稻米,耕作得很是精細。”(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這就是展現在英國人面前的典型中國國情:土地稀缺,人口密佈。這有點出乎英國人的預料。在他們的印象中,中國固然人口眾多,但同時疆土也極其遼闊。他們完全沒有預料到這個東方大國的人口壓力已經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

隨著後面行程的深入,他們越來越體會到土地對中國人的珍貴:

中國的全部土地,只有極少數例外,主要是種植人吃的糧食。沒有大的牧場,也沒有專為種植牲口吃的燕麥、豆類和蕪菁等等。除了皇帝的御花園外,全國很少公園和其他公共娛樂遊玩地帶。交通主要依靠水路,公路既少又窄。全國沒有公地。大地主們也不肯劃出大塊土地來不事生產而改作娛樂或者運動的場所,所有的耕地從不休耕。(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確實,傳統中國似乎從來沒有“公園”和“休耕”的概念。土地在我們眼中,唯一的使命就是生產糧食,養活更多的人口。

歷史學家們認為,乾隆五十八年實際的人口數比政府統計的三億七百萬還要多。乾隆晚年中國人均耕地的樂觀估計是三畝半。而同時期的英國,人均佔有耕地十畝,高於中國三倍。此外,當時英國還有八百萬英畝荒地,也就是說,全英國每人尚能擁有一英畝(合6.2畝)的土地儲備。整個歐洲情況與英國相似,“歐洲是—個遍佈草原、休耕地和森林的地區,它從來不缺少可耕地。”(謝和耐《中國社會史》)瞭解了這個事實,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英國人對中國的耕地緊張狀況如此驚訝了。

從上岸的第一天起,英國人就開始持續不斷地驚歎中國的人口眾多。使團總管巴羅說:“要說有什麼令人驚歎的話,那就是人口之眾多。自到達之日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每天都蜂擁到岸邊來。”(約翰?巴羅《我看乾隆盛世》)每到一處,大路邊總是站滿了看客。根據一路上的見聞,副使斯當東判斷,中國的人口密度比歐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還要多三分之一。也就是說,馬戛爾尼到達中國時,中國人口估計在三億五千萬左右。

英國人的第二印象是中國社會生活的緊張繁忙和商業的興旺發達。

到達舟山群島後,不熟悉中國海況的英國人在浙江海岸停留了幾天,為的是等中國官員為他們尋找到北上的領航員。

利用這個時間,他們來到一里地之外的一個小縣城觀光。

這個小城名叫“定海”。長年處於征戰中的英國人首先注意到了這座小城的防禦結構:“除了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