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0部分

廣東布政使一臉苦逼相,雙手一攤無奈道:“廣西前夕催得那麼急,叫下官短時間內哪弄到那麼一筆銀錢?”

“督臺大人不是給你指明瞭前路麼,找十三行的土財主啊!”

廣東巡撫卻是一臉不以為意,輕飄飄說道。

“哪那麼容易?”

廣東布政使一臉鬱悶,搖了搖頭苦笑連連:“十三行今年的份例已繳,這要是再找他們可不得鬧翻天?”

廣東巡撫一時默然,也不知該說什麼是好。

十三行在廣東可是個了不得的存在,一般官員就算廣東巡撫底氣不足的話,都沒膽子輕易招惹這樣的龐然大物。

廣州十三行是清代專做對外貿易的牙行,是朝廷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又叫“洋行”或“洋貨行”。

明清時期,廣州的對外貿易全屬官營,而以牙行經紀這些事情,所以開設牙行的多半都能獲厚利,賺大錢。

清初的詩人屈大均在《廣州竹枝詞》中有云:“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三洋;五絲八絲廣段好,銀錢堆滿十三行。”足見當年十三行的興隆旺景。

而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分別在廣東、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設立海關,粵海關設立。它名義上專管對外貿易和徵收關稅事宜,實際上稅收營生都是由十三行出面主持,承接包攬的專案,其中包括代,辦報關納稅,商品同購銷買賣等業務。

粵海關設立通商的當年,廣州商人經營華洋貿易二者不分,開放海禁之處,並沒有設定專營外貿商行。次年四月間,兩廣總督吳興祚、廣東巡撫李士禎和粵海關監督宜爾格圖共同商議,將國內商稅和海關貿易貨稅分為住稅和行稅兩類。

住稅徵收物件是本省內陸交易一切落地貨物,由稅課司徵收;行稅徵收物件是外洋販來貨物及出海貿易貨物,由粵海關征收。為此,建立相應的兩類商行,以分別經理貿易稅餉。前者稱金絲行,後者稱洋貨行即十三行。名義上雖稱“十三”,其實並無定數。

也就是說,廣東十三行由康熙年間初始到現在已經近兩百年時間。

什麼東西經過兩百年發酵都不會簡單得了,況且還是有錢有勢在廣東扎跟這麼多年的廣東十三行,其潛勢力之大當真可怖可畏。

別的不說,單單財勢這一方面,廣東十三行的優勢便大到無以復加,就是廣東巡撫跟布政使都不敢小覷分毫。

‘錢能通神’對於普通百姓而言可能是至理名言,可是對於堂堂的一省巡撫和布政使這樣的高階文官來說卻是屁話。

可是當錢財多到一定地步,又一身官皮保護的時候,就像廣東十三行這樣,情況就很難說得清楚了。

鴉,片戰爭以前的廣東十三行真可謂權勢滔天,不過在鴉,片戰爭之後由於種種原因的限制,廣東十三行逐漸失去對外貿易壟斷特權逐漸走向衰落。

由於朝廷嚴格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規定對外貿易僅限於廣州一口,十三行業務十分發達。

為了壟斷對外貿易,廣州16家洋行於1720年12月(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成立“公行”,但遭到外國商人反對,次年被兩廣總督廢止。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洋商潘振成等九家向粵海關請求成立公行,該行具有亦官亦商的職能,1770年公行裁撤,眾商皆分行各辦,直到1782年公行制度才最後確立下來。

公行對官府負有承保和繳納外洋船貨稅餉、規禮、傳達官府政令、代遞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員等義務,在朝廷與外商交涉中起中間人作用。

另一方面,它享有對外貿易特權,所有進出口商貨都要(8○○ΤxΤ ˋc○Μ經它買賣。十三行初為牙行性質,後也自營買賣。

自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伶丁洋麵鴉,片及各項商貨走私貿易興起之後,多數行家營業虧損,資金欠缺,負債很多,常有倒歇。

待到《南京條約》規定開放五口通商,廢止十三行獨攬大清對外貿易的特權。從此十三行遂日趨沒落。

可就是如此,十三行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軟柿子,起碼在沒犯大錯之前,就是廣東巡撫和布政使也不好拿他們怎麼樣。

當然忌憚是相互的,廣東巡撫和布政使既垂涎於十三行的財富又忌憚他們的能量,不願輕易涉險鬧個魚死網破。

而廣東十三行的大老闆也十分忌憚廣東官府大佬,每年都要出一筆數目驚人的錢財打通官府各種關節,為了就是保證自家財產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