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肉?
另外,錢鼎銘還透過其父錢寶琛與曾國藩、李鴻章之父李文安是同年進士的關係,走後門套近乎,勸說二人及早東援。
面對這種形勢,曾國藩感到頗為棘手。上海確實是南方軍事和經濟重鎮。
按理說,他作為兩江總督應全力支援。但上海距安慶千里迢迢,兵派少了,無濟於事;派多了,湘軍也沒那麼大實力。
更為麻煩的是,萬一大本營安慶出現險情,即便是往回撥兵,又談何容易!
再說,當時駐紮在安慶的湘軍並非實力雄厚,派兵去上海,無異於拆東牆補西牆,對於整個戰局是沒有一點好處的。
況且,太平軍總部已設立在鄰近的南京,南京與上海孰重孰輕,曾國藩比誰都清楚。
老實說,他原本還準備抽調兩江清軍加入安慶圍攻戰中。怎麼說兩江清軍之前的表現還是很不錯的,能獎將金陵太平軍主力壓制成那副德性,換做是湘軍他也沒這個底氣。
可是沒想到兩江清軍墮落得如此之快,他才接手了兩江總督衙門多長時間,兩江清的實力便已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下滑?
這時,他真有些佩服前任那位出身不高的吳大總督,能把兩江清軍那幫油滑傢伙整成那副摸樣,可惜到了他手上卻不能繼續下去。
湘軍雖強,可沒到鄉勇隊那種蠻橫霸道的地步,而且鄉勇隊本就是兩江清軍中的一員,前任吳可更是威名赫赫的兩江名將,那些油滑的兩江清軍老油條還真不一定敢在他跟前放肆。
可是放在曾國藩身上,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正在曾國藩感到左右為難之際,朝廷催促曾國藩發兵增援蘇州和上海的指令到了,這就由不得曾國藩再猶豫了。
他知道,這已不僅僅是上海士紳們的邀請和求援,而是來自朝廷的命令了。派誰去合適?曾國藩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胞弟曾國荃。
曾國荃是曾國藩的九弟,人稱曾九,乃湘軍的主要將領之一。
1856年,他在湖南老家招募鄉勇3000人赴江西吉安,援助哥哥曾國藩鎮壓太平軍。該鄉勇組織稱“吉字營”,成為曾氏湘軍的嫡系。在以後幾年的征戰中,曾國荃戰功赫赫:在1857年底,曾國荃在江西吉安擊退前來增援的太平軍勁旅石達開部;1858年,攻陷吉安,升任知府;1859年,佔領景德鎮,火燒全城,升為道員;1860年,圍攻安慶,屢屢擊敗太平軍。
朝廷指令曾國藩派兵東援時,曾國荃正積極備戰,準備沿江而下進攻南京。如果拔掉太平軍的這一老巢,當然是頭等軍功,因此,曾國荃對東征上海並無興趣。
見老弟不情願,曾國藩也不勉強,他第二個想到的就是他手下的宿將、也是他的同鄉陳士傑。
陳士傑29歲時透過拔貢,被選職為戶部七品官。咸豐元年(1851)丁父之憂,回到老家,旋即投入老家鎮壓農民起義的鬥爭,成為鎮壓團丁的首領。
咸豐三年,加入曾國藩湘軍。以後,一直率領鄉勇平定家鄉的各種農民起義。陳士傑平素以辦事穩健、有謀而得到曾國藩的信任。
直到這時,曾國藩還沒想過要李鴻章出面組織人馬支援蘇南……
第567章淮軍初現(二)
當曾國藩將東援上海的任務下達給陳士傑時,陳士傑立即在家鄉招募到上萬人的子弟兵並積極訓練,但就是不發兵。朝廷在列強公使的幾次下懿旨,可這位陳大將軍依舊巋然不動。
最後曾國藩實在忍不住了,就派人將這位陳大將軍叫到安慶來,問他到底咋回事,尼瑪的這不是把他架在火上烤麼?
陳士傑低著頭,跪在地上,半天不吭聲。曾國藩急了,叫陳士傑說明原因。陳士傑一抬頭,早已老淚縱橫。他說:“援滬之兵早已訓就,只是微職上有90歲的老母,萬一微職戰場上丟了性命,老母是萬萬承受不了這種打擊的,因此……”
曾國藩聞言,已知道陳士傑心中的“小九九”。到底是為了孝敬母親,還是貪生怕死,曾國藩已沒有時間來調查核實,要是朝廷催逼的聖旨再到,恐怕已不是催兵上路的問題,而是催他“曾剃頭”上西天的大事了。
真不是開玩笑,別看曾國藩之前做到過兵部侍郎的高位,在朝堂上支持者也不在少數,可在咸豐帝心中的印象卻是極差,有機會就不忘敲打敲打一頓,老曾對此也是心知肚明輕易不敢行差踏錯。
兩次京畿危機的時候,吳可都率部不遠千里星夜馳援,與洋人大打出手解京畿之危,甚至不惜在上海跟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