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6部分

”,的人不同意“農民工素質比城市人差”,的人不同意“農民工搶了城市人的飯碗”,這反映了現在的農民工自尊、自重、平等意識在增強。

(11)農民工的未來打算。調查顯示,的農民工希望將戶口遷入現在居住的城市,的人不願意居住在現有城市,的人表示還說不清楚。如果以放棄承包土地作為戶口遷入城市的代價,的人表示願意遷入城市,只有2的人表示會放棄遷入城市的機會,還有4的人表示不確定。在被調查者對未來的打算方面,的人明確表示想長期留在城市安家立業,的人表示學好技術再找個好工作,的人想到其他城市繼續務工,的人計劃再上學讀書,的人表示以後回去辦企業當老闆,只有的人還沒想過未來怎麼辦。

中國農民工問題:理論判斷與政策思路(5)

綜上所述,中國農民工與農民工問題的現狀可以概括為:規模龐大、身份特殊、經濟社會地位較低、就業不穩定性與流動性強、權益受損明顯、與當地居民和政府的關係不太理想,從而是政府與社會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和關注的一個社會群體。根據上述調查資料,可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農民工群體已經走向分化。至少可以分為三大型別:一是已經城市化的農民工,他們雖然仍然具有農業戶籍身份標識,但已經在城市(鎮)有穩定的居住處所、穩定的就業崗位與相對固定的勞動關係,以及能夠滿足在城市生活的經濟能力,他們的歸屬只能是城市;二是隻有農閒季節才外出務工的傳統農民,他們的歸屬是鄉村;三是仍然處於流動狀態的農民工,這是農民工中的最大群體,這一群體中進入第一類人群的人數在持續上升,或者以做城市人為目標。農民工群體走向分化的事實及趨勢,決定了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政策必須具有分類考慮的取向,否則,所有政策均將無法適應全體農民工的客觀需要。

第二,農民工問題是一個以億計的流動群體權益全面受損並涉及中國經濟、社會、政治乃至其他層面的綜合問題,它以勞動權益或者經濟利益受損、社會排斥及政治權力流失、精神文化困惑、健康及生命代價過高等為主要標誌。在對待農民工方面,政府過去更多的是從維護城鎮居民的利益出發,雖然不得不承認農民工在城市發展中不可替代的客觀作用,但又將農民工視為不安定因素,實施的主要是管治、限制、防範為主的政策。這種消極的政策取向,顯然無法將農民工與中國城市化、工業化發展道路合理地、有機地結合起來,最終結果是農民工在被邊緣化的同時,其個人風險亦在不斷累積並必然演變成社會風險,進而可能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第三,農民工與農民工問題已經或者正在發生重大轉變。一是在農民工流向分佈方面,由中西部地區向東部沿海地區大中城市流動正在轉變為全國性大流動,這是地區協調發展帶來的一種良性效應。二是農民工正在完成代際轉換,第一代農民工已經基本完成了自己或工或農的角色定位,而改革開放以後出生的第二代農民工已經成為農民工隊伍中的主體,他們更具融入城市和追求平等權益的慾望與追求。不僅如此,在城市定居的農民工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的在城市出生並在城市成長但仍然缺乏城市戶籍身份的新生代,這既增加了農民工的生存困難,也代表了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強烈意願與不可逆轉的趨向。三是農民工的職業分佈開始由繁重的體力勞動崗位向其他領域擴充套件。這一方面是因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及農民工人數的持續增長,使新崗位不斷增加;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年輕一代農民工文化素質較高、求職願望更高。因此,一些農民工事實上已經成為與城市勞動者一樣的白領。四是在農民工權益訴求方面,由單純的經濟利益訴求向社會公平權益訴求轉變。越來越多的農民工不僅關心自身的經濟利益,而且日益關注社會公平及自己的社會地位,一些農民工甚至關注*政治權力,這意味著農民工的權益意識在全面覺醒。五是在農民工願望方面,由以農民為參照系向以城市同齡勞動者為參照系轉變,由以自己的過去為參照系向以他人的現在為參照系轉變(由個體縱向比較轉向群體橫向比較)。這種轉變意味著農民工追求平等就業、分配正義及合理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願望更加強烈,並且必然帶來農民工由過去單純追求經濟收益向追求安居樂業轉變。上述轉變符合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發展規律,是國家面向農民工的相關制度安排與政策措施必須尊重的客觀依據。

中國農民工問題:理論判斷與政策思路(6)

第四,農民工的社會保護與維權機制缺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