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明實錄》、《日知錄》等正史筆記記載,以及研究洪洞移民專家所收集的家譜、石碑等資料統計,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共分佈在全國十八個省(市)五百多個縣(市),其中河南為一百零六個縣,山東為九十二個縣,北京、天津、河北共一百二十九個縣(市),江蘇、安徽、湖南、湖北共六十二個縣,陝西、甘肅、寧夏共五十一個縣,山西為三十四個縣,內蒙古為八個縣,遼寧為十一個縣,吉林為三個縣,黑龍江為三個縣,廣西為一縣。另據不完全統計,洪洞大槐樹移民姓氏共八百八十一個。

二零零五年四月五日,正是清明節。由山西省洪洞縣委、縣政府主辦的第十五屆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在洪洞縣明代遷民遺址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十一個省市的古槐遷民後裔,與當地群眾共兩萬餘人,參加了這次祭拜活動。遷民後裔在大槐樹遺址前,敬獻花籃,焚香叩拜,緬懷了遷民先祖篳路藍縷、開疆拓土的歷史功績,並表達了回到故鄉的喜悅與激動之情。

洪洞縣人民政府縣長高洪元宣讀祭文:

楊候古國,華夏名城。天開堯舜,地屬平陽。懷汾澗而挽黃河,枕霍山而接太行。物華天寶,佛光射飛虹之塔;人傑地靈,樂聖調五音之律。古蹟星羅,名勝棋佈。神話溯華夏之源,人文聚九州之萃。造人女媧之功德,煉石補天;始祖伏羲之太極,演繹八卦。軒轅造車,皋陶製獄。唐堯訪賢,虞舜耕山。鴻儒藏書,張瑞璣之誰園;大師手筆,董壽平之畫竹。燕趙俠氣,堯舜遺風;世人難知,洪洞民性。

歲逢已酉,時值清明。汾水吟而霍泉頌,淫雨細而香草青。後裔子孫絡繹,尋根祖於洪洞。臨遷民之遺址,祭先祖之英靈。虔誠佇立,情意殷切;清酤庶饈,遙寄忠魂。神鳥翔集,遮故國之愁天;老鸛閒步,憶當年之慘地。披紅綢,俯蒼生;古槐蔭庇九州,四海享其恩澤。香菸撲地,遷民歸來之兆;鑼鼓震天,功業千秋之聲。雲開雨霽,彩旗鮮明。仙樂共祥雲齊飛,汾水與春暉一色。頌歌唱罷,響徹海內之域;追念所及,聲斷異國之濱。

遙思當年,元末明初。戰亂頻而兵燹盛,天災繁而人煙稀。中原白地,天下唯三晉人稠;洪武三年,制定遷民之策。洪洞縣,廣濟寺。大槐樹下設局,遣移民於四方。天高地遠,傷故土之難離;淚盡血出,哀寸心之如割。折槐枝於前路,顧老鸛於雲間。關山高而弱水遠,南蠻荒而北地寒。關山難越,誰悲流徙之人;弱水極險,盡是他鄉之客。懷故居而不見,奉高堂在何年?可嘆!前途未卜,命運多舛;九死一生,罄竹難書。從洪武至永樂,凡五十年。僅正史之記載,遷民百萬。八百姓五百縣,曠古絕今。心志不移,復興中原之業;自強不息,奠定國家之基。通血脈而人和,融習俗而文明。他鄉異土,播種耕耘;篳路藍縷,開疆拓土。山川無恙,銘記先祖之功;日月更新,催發後輩之志。

喜,斗轉星移,滄桑鉅變。後裔繁盛,千山萬水尋根;子孫興盛,賢士人傑倍出。大槐樹發新枝,蓮花池煥異彩。曉民族之大義,激愛國之情懷。報本溯源,凝聚人心;政通人和,強縣富民。繼往開來,揚拚搏之精神;銘功昭德,鑄鄉梓之輝煌。來年祭祖,盛況空前。遷民先祖,功德永垂。槐鄉大地,兒女浩氣長存!

為此,《山西晚報》做了四個版面的報道,標題為《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其實它後面還有二句話兒:

祖先故居叫什麼?

大槐樹下老鸛窩。

據同族伯父張寶林記憶,二世祖成甫全家遷居河南。從時間上推算,始祖於明朝洪武初年,由朔州馬邑縣遷來忻州。沒幾年,國家移民政策出臺。始祖唯有家留長子,忍痛割愛,將次子名字報給官府。以上是我想象。二世祖遷居河南,應該與洪洞大槐樹遷民時間差不多。

當我想到這裡,在我腦海裡立刻湧現出這麼一幅畫面:二世祖提兒攜妻,身負家當,隨著人流走上驛道,眾人臉上皆有淚痕,都是依依不捨的樣子,一步三回頭,官兵也並未催促,任由人們緩慢前行,就那樣走著,走著,但終於看不見大槐樹的樹梢,而前面的大路彎彎曲曲,伸展至天邊,茫茫然,一片蒼白。

二世祖驀然回首望著,他老人家知道身後必定有幾道目光追隨著自己的背影,直到自己走向生命的盡頭,甚至幾百年以後,那幾道目光也會穿越時空,指引著他和他的子孫,回到大槐樹下,回到牧馬河邊,回到棗樹坡前,淚沾衣襟,口不能言,銀髮飄舞,鄉音依舊,抓把黃土,叫聲孃親……

附洪洞縣“尋根祭祖節”儀程:

一,全體起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