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60部分

根據沒有得到證實的訊息,在2049年年底之前,也就是共和國當局做出了為世界大戰做準備的戰略決策之後不久,共和國海軍就藉助國家計算中心的超級計算機(準確的說應該是花錢租用,當時專門為軍方搭建的超級計算機群還沒有完成),利用之前海戰的資料,對未來海戰做了一次全面分析。正是根據這次分析得出的結論,共和國海軍制訂了為期5年的戰前發展規劃(後來延長到7年)。在這份規劃中,就有代號為“炮火型制海艦”、以電磁炮為主要武器的戰艦。在5年之後,該專案正式更名為“非直接瞄準海上火力投送艦”,而其開發結果就是前面提到的戰艦。

從時間點上看,這個訊息有比較高的可信度。

按照共和國海軍在戰後公佈的相關資料,大約在2050年的時候,“非直接瞄準海上火力投送平臺”專案就正式啟動了。因為時間比較緊張,所以該專案的理論研究工作只用了半年時間,在2050年底開始設計,並且在2054年底之前完成設計工作。也就是說,從立項到完成設計用了5年。按照共和國海軍裝備採購工作的管理方式,在正式採購之前,肯定會將研發代號更換成裝備代號,因此應該在這個時候,“非直接瞄準海上火力投送平臺”才正式命名。因為採用了全模組化設計,加上部分次要功能模組的建造工作在設計完成之前就已開始,所以第一批8艘戰艦僅用了不到4年時間就建成服役。

前面提到過,共和國海軍的新一代巡洋艦強化了炮火,排水量增加了不少。

很明顯,以電磁炮為唯一制海武器的“非直接瞄準海上火力投送平臺”的排水量肯定比只裝備了3門第一代螺旋電磁炮的巡洋艦大得多。按照共和國海軍公佈的設計標準,該型戰艦的標準排水量超過65000噸。按照20%的餘量計算,滿載排水量在78000噸左右,而實際最大排水量肯定超過80000噸。

建造這種近10萬噸的戰艦,肯定無法做到保密,更何況同時建造8艘。

因為用大口徑電磁炮取代反艦導彈與艦載航空兵本來就是海軍發展的主要方向,所以共和國海軍在啟動“炮火型制海艦”的時候就引起了美國海軍的重視,而且受到了美國情報機構的高度關注。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在2055年之前,美國海軍也有類似計劃,而且美國的情報機構肯定掌握了很多“炮火型制海艦”的資訊。

別的不說,美國海軍的“先進海上戰術測試平臺”的外形就與共和國海軍的“非直接瞄準海上火力投送平臺”非常相似,而且顯得粗糙一些。因此完全可以相信,美國海軍“山寨”了共和國海軍的開發成果,而且學得不是很到位。

這也很容易理解,“非直接瞄準海上火力投送平臺”是一種全新概念的制海艦,不但外形奇特,戰術使用也與以往的戰艦截然不同,就算能夠模仿,也最多隻能得其表,而很難掌握其精髓。

事實上,就連共和國海軍的很多官兵都無法理解這種新式戰艦,以及代表的新式戰術。

僅從外形上看,被海軍正式命名為“秦”級(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命名)的“非直接瞄準海上火力接送平臺”(一般情況下,海軍官兵稱其為炮艦或者主力艦,而西方國家則稱其為戰列艦或者主力艦,所以後面通稱為主力艦)與歷史上的任何一種戰艦都沒有多少共同之處,反而與海軍航空兵的J…22戰鬥機有點神似,即整艘戰艦成規則的多邊形,而且外表面非常光滑,幾乎沒有突出物。

基本船型上,“秦”級拋棄了被高速艦船普遍採用的雙體與三體結構,而是回到了原來的設計上,為單體船。當然,絕對不是傳玩意義上的單體船,僅從外形看,“秦”級的船體與美國海軍在21世紀初設計的DDG100,即“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非常相似,即艦體水線以上部位向內傾斜,並且非常光滑。不同的是,“秦”級將這種傾斜結構延伸到了艦體水線以下部位,而且一直延伸到7米左右,然後才以110度轉角內收,形成鈍型艦底。受此影響,很多人都認為,“秦”級的這一艦底結構主要是為了防禦魚雷,並且提高被魚雷擊中後的生存機率。事實上,“秦”級的艦底設計與抵抗魚雷攻擊完全無關,與提高生存能力更是扯不上關係。這一設計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在採用單體船型的基礎上,讓航行速度達到海軍的戰術指標,即最大航速超過70節。正是如此,“秦”級採用了“前淺後深”的吃水結構。即戰艦的龍骨並不是水平的,而是從首部向後傾斜,在距離艦尾大約四分之一個艦長時達到頂點,然後向艦尾收起。結合特殊的艦底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