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時勢相比,此時的統葉護比始畢更難對付,因應始畢可汗只是東突厥可汗。而統葉護卻是剛剛統一了整個東西突厥的大可汗。
五胡亂華雖是歷史,但並不遙遠。
打仗不光得講兵力,還得看對手。有一個統葉護這樣靠殺兄叛侄篡位的大汗,陳克復就不能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敵人的身上。陳克復面對的所有局勢。其實只是一個簡單的選擇題目。
是先攻打弱勢的中原七家割據勢力,逐漸統一中原後再攜整個中原之勢與突厥決戰。還是一開始就直接先對付最強的突厥汗國,以免突厥人在他統一中原時,再背後下黑手?
對於裴寂與毛喜等老臣來說,自然是先安內再攘外。
但對於陳克復來說,這樣的選擇卻是早有歷史經驗的。數百年後,大明王朝年紀的第二代皇帝面對他強勢的藩王叔叔們,也曾面臨著一個同樣的選擇。是先對付最強的。還是先對付最弱的。歷史上,那個皇帝聽從了親信大臣的話,選擇先從弱的下手。但歷史的結果卻是,他最後被最強的叔父搶走了皇位。
柿子可以挑軟的捏。但面對著事關皇朝安危的戰爭,陳克復的選擇卻早已經決定。他是一個馬上起家的皇帝,在無數次的戰爭之中,直殺中軍,搗敵老巢才是他的一向打法。削枝剪葉的打法。除了會打草驚蛇之外,並沒有多少機會能真正的各個擊破,尤其面對的還是南北八方勢力過百萬的敵軍。
在陳克復看來,越是如此危機之時。越是隻有先挑最強的一個對手,以最快的速度將其解決。如此才能一舉震懾住除他想打主意的人,然後才可以藉機一舉蕩平各方勢力。
這樣的想法很冒險很大膽。也許大多數的人都不會這樣選擇,但這就是陳克復的風格,是他的思考方式。在別人看來,這是冒險,在陳克復看來,這卻是兵行險著,出的是奇兵。
正因是奇兵,所以陳克復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在南邊和西邊的七家敵人反應過來之前,一舉把突厥人給解決了。他不求真的殲滅這幾十萬突厥人,打敗統一的突厥帝國,但至少,這一戰得讓突厥人被打痛,得讓他們吃痛下縮回老巢卻舔傷口,讓他們兩三年內不敢再南下中原。
對於自己的戰略決策,陳克復十分堅信這就是最正確的。但是一直以來,困擾著他,讓他日夜難安的卻是那一張張無法忘記的楊廣的譏笑面容。
決策是好的,可如今他已經下旨緊急動員了整個大陳帝國八十萬大軍,這包括了所有的的軍隊和預備役,基本上稍微受過點訓練的成年男子都已經被徵上了戰場。除此外,還有多達兩百多萬的民夫輔兵。可以說,這是真正的傾國之戰,為了這場戰爭,整個帝國都已經轉動起來了。
這場戰爭的規模,絲毫不比當年楊廣徵遼時的龐大規模。楊廣當年發動了一百一十萬大軍,三百餘萬民夫徵遼東,而且連徵數次。
在陳克復以國家戰略層面的眼光來看,楊廣當年對極不尊敬大隋,且勢力不斷擴張的高句麗的征伐,是一個合適且正確的舉動的。高句麗的實力已經可以在遼東與大隋平起平坐,旅任下去,甚至最終會成為在東北與大隋相比肩的超級強國。隋朝選了一個他還未到達最強之時,出兵徵遼,是一個最好的阻擊高句麗的時機。
可事實上,也正是楊廣的徵遼,最後導致了隋末的農民大起義,並且最終將輝煌的大隋帝國葬送。
如今,陳克復看來,這場在他看來十分正確的與突厥的戰爭,也已經有了當初隋朝徵遼時的諸多特點。動員數百萬的軍力民力,面對一個可以與陳朝相比肩實力的超級草原帝國,進行著一場可能持久,甚至是失敗的戰爭。
此時此刻,陳克復才真正深刻的瞭解到楊廣些許心裡感受。
楊廣是一個才能絕佳的皇帝,是他從楊堅的手中接過輝煌的隋帝國,並將他一度引領上帝國的顛峰。楊廣的許許多多重要決策,其實都是十分重要且正確的,只是最後操作時出現了失誤。
當年楊廣徵遼前,也一定仔細的考慮過徵遼所要負擔的重擔吧?
可最後楊廣還是決定賭一把,也許正是因為楊廣考慮到了徵遼的負擔,所以他才有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所以才會面對實力強大的高句麗,悍然調動百萬大軍,欲一戰解決高句麗這個已經不得不動手解決的隱患。
可惜他敗了,一敗再敗,四徵高句麗皆敗,喪師百萬,天災**,最終引得農民大起義。
自己呢?自己的結果會是如何?動員瞭如此多的軍隊,萬一失敗了呢?又或者如果與突厥兩敗俱傷呢?大陳還有實力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