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佛教徒應該注意時時培養優良的佈施精神,這是邁向滅止貪、嗔、驕、愚、嫉等各種煩惱的第一步。每一項佈施的舉動,都能反映出無貪、無嗔及無痴,在佈施的進行時,我們心理應該充滿慈和悲。因此,在那個時刻,任何的無明煩惱都不能呈現。
在佛學理論中,所謂“佈施”的基本含意為:布,普也。施,舍也。在《金剛經宗通》(注2)中提到“佈施”有三層不同的意義——資生施、無畏施、法施,其內涵為:
1。資生施:施予財物,資給眾生生存的條件。一個人要能行“資生施”,須先去除慳吝之心,將原本屬於自己的財物施捨出去,透過反覆的實踐熟習,自身的貪愛、執著會逐漸消除,慈悲之心將會不斷增長。它相當於佛理“六度”中的“佈施”度。
2。無畏施:慈愛眾生,讓所有的眾生不畏恐懼。要能對眾生行“無畏施”,修行者首先要能行六度中的持戒與忍辱,因為無畏,所以任何惡魔苦難都不能破壞他的戒體;因為無畏,一切凌辱皆能忍受。無畏的修行,才能產生慈悲的願力,以大無畏的精神救苦救難,度化悲苦的眾生使其免於恐懼。
3。法施:先以般若智慧觀察聽法大眾不同的根性,然後再應機說法。要能行“法施”,修行者首先要能行六度中的精進、禪定、般若,因地修行,在所有的善業裡精進不懈。說法之前要先入禪定,再以般若智慧觀察聽法大眾的根性,然後應機說法,是為法施。
由此觀之“佈施”可以視為六度之首,佛法的修行與實踐可說是從“佈施”立足,其意義與價值從此可以見出。佛門中的重要佛典《金剛經》(注3)中談到“佈施”的意義、方法和功德,深究其內涵極為深刻,從下述摘錄的有關經文中可見一斑:
須菩提問釋迦摩尼:“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曰:“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
“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佈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須菩提:“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佈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佈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佈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佈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佈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誦讀,為人解說?”
從上述的經文中,不難看出佛陀孕育其中的三個核心思想:
1。能行佈施的人,可以透過佈施來降伏自身的妄念,並以此來增長福德。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模組二:佈施,用生命來影響生命(2)
2。行佈施最重要者在於要能“不住相”,也就是行佈施時不要有自身在佈施的想法,才能“因無所住而生其心”,心靈才不會被佈施的念頭所限制,而能得到更多、更大、更好的回報。
3。無論再大量的財物佈施,它們的功德都不能與“法施”相比,而書寫、受持、誦讀“金剛經”並且為他人解說,其功德是不可估量的。所以,真正最有價值的佈施,並不在於金錢等物質的佈施,而在於人與人之間良好資訊的傳遞。
也許你會以為,在佈施的三個層次之中,只有第一層“資生施”是我們日常可為的,而“無畏施”和“法施”是屬於佛陀的特權專利。不過,雖然開悟之人自有他們的大智大慧,但我們凡夫俗子也有屬於我們的善巧方便。事物的發展和區別,本就在為與不為之間,只要用心去做,所得到的效果和功德都是一樣的。
在你以慈愛之心去行仁義之事時,那個當下,你就是佛。這就是所謂的菩薩心腸。
在二戰即將結束的日子裡,一架英國戰機在敵佔區執行任務時不幸暴露了目標,德軍高射炮齊發,很多炮彈擊中了飛機,有的炮彈甚至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