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9部分

蟶子吐淨沙子後清洗乾淨,杏鮑菇清洗後切片備用,黃豆芽掐去尾部清洗。

鍋預熱後放入食用油和蝦皮煸炒出香味。倒入清水,放入薑片燒滾。放入杏鮑菇片大火煮開,轉中小火煮杏鮑菇變軟。放入黃豆芽煮開。

再倒入蟶子,大火煮到蟶子開口,加鹽調味,再煮2分鐘即可,出鍋後撒上香菜。

蟶子500g,雞蛋180g,油適量,鹽適量,胡蘿蔔適量,小蔥適量,料酒適將蟶子用清水漂一段時間,讓其吐淨泥沙。

把鍋內水燒開,下蟶子煮熟。取出裡面的蟶肉後,將其清洗乾淨。放入雞蛋、胡蘿蔔絲、小蔥、鹽、料,攪拌均勻。熱鍋下油,倒入攪好的蛋糊煎至兩面變黃,取出切開,即可裝盤。

……

蟶肉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經測定,每百克鮮肉,含蛋白質7。2克,脂肪1。2克,碳水化合物2。4克,糖3克,鈣133毫克,磷114毫克,鐵227毫克,熱量200千焦。蟶子還有一定的醫藥作用,具有補虛的功能。蟶肉甘、鹹寒,用於產後虛寒、煩熱痢疾,殼可用於醫治胃病,咽喉腫痛。

中醫認為,蟶子肉味甘、鹹,性寒,有清熱解毒、補陰除煩、益腎利水、清胃治痢、產後補虛等功效。

記載:蟶子肉“補虛,主冷痢。煮食之,主婦人產後虛損、胸中邪熱煩悶氣“。《隨息居飲食譜》中記載:蟶子肉“清胃、治痢、除煩、補產後虛損“。《泉州本草》中記載:蟶子肉“清熱解毒,利小便,消水腫“。蟶子肉可治療產後虛損、煩熱口渴、溼熱水腫、中暑洩痢、小便不利等症。

蟶子富含碘和硒,它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病人、孕婦、老年人良好的保健食品,蟶子含有鋅和錳,常食蟶子有益於腦的營養補充,有健腦益智的作用。醫學工作者還發現,蟶子對因放射療法、化學療法後產生的口乾煩熱等症有一定的療效。

……

用筷子將蟶子與盆底隔開,因為蟶子的位置一直都是在水盆中央,吐出來的沙子,直接沉底了,懸在中間的蟶子再吸進來的水又是乾淨的。買蟶子時向老闆要一點海鹽,溶於清水中,營造海水的味兒。然後在盆中放兩隻平時不咋用的筷子,目的是不讓小筐沉底,最後將裝滿蟶子的漏筐放在上面浸泡,再滴幾滴麻油,2…3小時後就會看到盆底的髒東東會有很多。吐好沙的蟶子用淡鹽水反覆的搓洗幾遍,將殼上的髒東西洗淨控幹水分即可。

……

佛跳牆屬於閩菜。

閩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歷經中原漢族文化和閩越族文化的混合而形成。閩菜發源於福州,以福州菜為基礎,後又融合閩東、閩南、閩西、閩北、莆仙五地風味菜形成的菜系。狹義閩菜指以福州菜,最早起源於福建福州閩縣,後來發展成福州、閩南、閩西三種流派,即廣義閩菜。

由於福建人民經常往來於海上,於是飲食習俗也逐漸形成帶有開放特色的一種獨特的菜系。閩菜以烹製山珍海味而著稱,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以及湯路廣泛的特點,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福州菜淡爽清鮮。

第四百二十九章 閩菜起源

講究湯提鮮,擅長各類山珍海味;閩南菜(泉州、廈門、漳州一帶)講究作料調味,重鮮香;閩西菜(長汀、寧化一帶)偏重鹹辣,烹製多為山珍,特顯山區風味。故此,閩菜形成三大特色,一長於紅糟調味,二長於制湯,三長於使用糖醋。

閩菜除招牌菜“佛跳牆”外,還有福州魚丸、鼎邊糊、漳州滷麵、莆田滷麵、海蠣煎、沙縣拌麵、扁食、廈門沙茶麵、面線糊、閩南鹹飯、興化米粉、荔枝肉、烏柳居(五柳居)'1'、白雪雞、閩生果,醉排骨、紅糟魚排、長汀豆腐乾等等,均別有風味。

湯是閩菜之精髓,素有一湯十變之說。據曇石山文化遺址考證,閩人在5000多年前就有了吃海鮮和製作湯食的傳統。福建一年四季如春,這樣的氣候適合做湯。

……

早在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永嘉之亂”以後,大批中原衣冠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在唐代以前中原地區已開始使用紅曲作為烹飪的作料。唐朝徐堅的《初學記》雲:“瓜州紅曲,參糅相半,軟滑膏潤,入口流散。”這種紅曲由中原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