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21部分

始打毛紡業的主意了,於是雙方一拍即合,決定北方出錢出人,南方出技術,雙方合作開發河套,所以才會慫恿開戰,上杆子借錢給朝廷打仗。”他說得簡單,其實想想就知道,這背後還不知有多少報紙上的宣傳轟炸,談判代表的反覆說合呢。

但無論如何,商人出錢、朝廷出兵,已經是既成事實了,誰也不能反悔,只能一條道走到黑了。

“說起養羊來,自然沒有比蒙古人更好的牧民,所以在控制河套之後,”沈默大刀金馬的坐在炕幾邊上道:“將由晉商負責,說動蒙古各部落大面積放養綿羊,春天向他們提供糧食、工具、以及必要的生活物資。等到夏天,再以合理價格收購羊毛,這樣,一來解決了毛紡業的原料問題,二來,可以給蒙古人解決生計問題,使他們可以專心放牧,不再靠劫掠為生。三來嘛,使蒙古人在經濟上依存於大明,其實比任何關係都靠譜,而且雙方各取所需,都有利可圖,合作才能長久。”

“這樣甚至可以改變他們的生存方式,”王崇古眼前發亮道:“使他們成為大明經濟的一部分!到時候就算蒙古王公想鬧事,都不見得有多少牧民肯跟上。”

“誰說不是呢。”沈默頷首笑道:“而且毛紡織業所需的勞動力,遠超於農業生產,可以很好的幫你王總督,解決困擾甘陝已久的流民問題。”

“看來這事兒,屬下還得大力支援呢。”王崇古高興莫名道。

所謂流民,就是由於土地兼併而失去產業,背井離鄉的破產農民。這些人生存狀態惡劣,四處遊蕩,對封建統治秩序的侵蝕和破壞難以想象。總體來說,中國的農民相當勤勞,但膽小怕事,忍耐力極強,如果不是到了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地步,他們是斷然不會鋌而走險的。所以大批流民的普遍出現,往往意味著這個王朝已經病入膏肓,喪鐘長鳴了。

元末流民出身的朱元璋,對此有最深刻的認識,所以他建立本朝後,曾三令五申曰:‘耕者驗其丁力,計畝給之。使貧者有所資,富者不得兼併。若兼併之徒多佔田以為己業,而轉令貧民佃種者,嚴懲不貸’並且限令王公大臣們‘其山場水陸田地,亦照原撥賜例為主,不許過分佔為己業’。甚至還做鐵榜九條申誡公侯,嚴禁功臣和公侯之家倚勢強佔官民田產。

為了阻止流民在大明萌發,使農民安心耕種,朱元璋還制定了‘路引制度’。所謂‘路引’就是通行證,需要向地方官府申請。沒有路引,就不能隨便離開土地,這樣就將農民的行動限制在百里之內。

然而事情就壞在他手裡。朱元璋對子孫的疼愛,造就了世上最恐怖的宗室數量,這些宗室後代在政治上不能出頭,就只能追求奢侈的享受,便利用對百姓和地方官府的特權,大肆兼併土地。

宗室強佔土地,其他特權階層自然紛紛仿效,文武勳貴、外戚太監、豪紳官宦,一個個互不相讓,張開血盆大口,噬咬著百姓的血肉。其結果就是……根據洪武二十六年的魚鱗冊,全國田地總數是八百五十多萬頃,到了弘治十五年,竟減至四百二十二萬頃。這減少的一半,就是被特權階層們兼併了,所以不在官冊。

這次全國範圍的清丈畝之前,大明已經有七十年未曾丈量土地了,雖然結果還遠未出來,但根據賦稅倒退,也能知道在冊土地又萎縮了一半。

其實洪武二十六年的八百五十萬頃就是個嚴重低估的數字,除了大量的未墾土地尚未被統計之外,還有大量的田產被特權階層隱匿。而現在已經太平二百年,人口暴增,山川林地,峽谷平坡,但凡能墾之地都被開發,大明的在冊畝數……或者說普通農民手中的土地卻銳減成這種程度。

結果就是大量的自耕農轉化為佃農,被迫接受地主和國家的雙重剝削,豐年尚且不堪重負,一遇天災,則徹底破產。當辛勤勞作卻不能果腹,還要揹負沉重的租稅和高利貸時,佃農們不得不紛紛逃亡。

逃亡的佃農越多,自耕農的要負擔的苛捐雜稅也就越沉重,於是有田的農民也開始大規模的棄田出逃。又因為本朝的路引制度,這些流亡到外地的農民被官府追捕,自然而然成了所謂的‘流民’。這種現象在全國各地都有,尤其是甘陝、河南、山西等北方省份尤其嚴重。

王崇古的防區主要在甘陝,這裡土地貧瘠,生產落後,賦稅和徭役嚴重,加之連年發生災荒,農民生活比其他地區更為困苦。這一地區又是蒙、漢、回民雜居地區,是激烈的民族鬥爭場所,各種矛盾更加尖銳,所以流民現象最為嚴重。

其實最近這些年,隨著鄂爾多斯部的式微,大明的邊防壓力東移,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