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部分

向蔣介石發電說:“請立即把指揮權交給史迪威,一刻也不要再猶豫。”這封電報是由史迪威轉交給蔣介石的,當時蔣介石在重慶郊外召開高階軍事會議。史迪威本想讓翻譯當眾宣讀羅斯福的電報內容,但正在參加會談的赫爾利阻止了史迪威,把電報譯文交給了蔣介石。蔣介石看了電報內容後,神情凝重,他沉默了片刻後宣佈了散會。等其他人都離開會場後,會議室裡只留下蔣介石和宋子文,這時宋子文見已近六十歲的蔣介石竟像孩子似的抱頭嚎啕痛哭。羅斯福的電報竟不顧蔣介石為國家元首的身份,用下命令的口吻讓蔣介石交出軍權,極大地傷害了蔣介石的自尊,他在這天的日記裡寫道:“實為餘平生最大之恥辱。”

面對羅斯福的“最後通牒”,蔣介石仍舊沒有把軍權交給史迪威,而是以史迪威得不到中國人的信任所以不能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他,並要羅斯福另派一箇中國人可信任的人來,他就同意交出指揮權。於是,蔣介石與宋子文一道致電羅斯福,答應由美國人任中國軍隊總司令,但永遠不同意由史迪威擔任。蔣介石還在給羅斯福的電文裡表明了自己的底線:“中國國家與個人之人格,如稍有損喪,則餘必不惜任何犧牲,決不能因循遷就,否則即使聯盟國作戰完全勝利,則雖勝猶敗。”此時,蔣介石把國家與他個人的人格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蔣介石不惜決裂的態度,使羅斯福感到了為難。美國雖然不喜歡蔣介石,但也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美國副總統華萊士說:“除支援蔣介石外,好像沒有其他的辦法,現今中國的任何領導人或集團顯然都沒有足夠力量去接管這個政府。”但是羅斯福並不想讓步,只是同意更換史迪威的中國軍隊前敵總司令的職務,但必須保留史迪威對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的指揮權。蔣介石拒絕了羅斯福的意見,赫爾利此時也勸羅斯福讓步,更換史迪威以換取蔣介石的合作,他在給羅斯福的電報中說:“如總統支援史迪威將軍,則要失去蔣主席,甚至還可能失去中國……”羅斯福猶豫了許久後終於決定讓步,他調回了史迪威,派魏德邁出任蔣介石的參謀長和在華美軍司令。

史迪威被召回國,蔣介石甚為高興。對此事他在日記反省錄中這樣寫道:“對此事之隱痛,亦可謂極人生之所未有也……中美已誤之國交,抗戰已頹之形勢,皆得由此啟起機鑰。此後軍事、外交與內政,乃可按計劃實施矣。”過後,蔣介石在史迪威辭行時對史說:“我們性格各有所長,不如分地工作,各展其長。”蔣介石說完欲授予史迪威青天白日勳章,但被史迪威拒絕了。表面上看,蔣介石在與史迪威的抗爭中贏得了勝利,但蔣介石卻是事實上的輸家,因為蔣介石搞糟了中國政府在美國人心中的形象,使美國政府不再積極支援蔣介石政府,所以蔣史之爭也為日後蔣介石政府的垮臺埋下了伏筆。史迪威被召回美國後,曾在《紐約時報》上發表過多篇批評蔣介石政府的文章,進一步損壞了蔣介石政府在美國輿論界的形象。同時,羅斯福對中國軍隊的抗戰徹底喪失了信心,連向中國軍隊提供武器的熱情也冷卻了。但這對蔣介石來說還不是最重要的,更為嚴重的是有兩件事:

第一件事。美國原來預計如果發動對日本的總攻要犧牲一百萬以上的軍人,因此羅斯福希望中國出兵分擔美國的犧牲,可是蔣介石政府的現狀使羅斯福對美中聯軍共同反擊日軍的設想完全破滅了。為此,羅斯福不得不請蘇聯出兵分擔美國的犧牲。當然不給蘇聯好處,斯大林是不肯出兵的,所以在“雅爾塔會議”上羅斯福以同意外蒙古獨立的方式,來換取斯大林對日本軍隊的作戰。蔣介石得知後非常氣憤,但最後蔣介石還是被迫承認了“雅爾塔會議”所籤的密約。蔣介石兒子蔣經國到蘇聯簽約時,向斯大林解釋中國不能讓外蒙古獨立的理由時說:“我們抗戰的目的就是為收復失地,今天日本還沒有趕走,東北和臺灣還沒有被收回,反而把這樣大一塊土地割讓出去,豈不失了抗戰的本意了?我們的國民一定不會原諒我們,會說我們‘出賣了國土’。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國民一定會反對政府,那我們就無法堅持抗戰。所以,我們不能同意外蒙古獨立。”斯大林聽後說:“你說得很有道理,我不是不知道。但你應該清楚,今天並不是我來求你幫忙,而是你求我來幫忙。如果你本國有力量,自己可以打日本,我自然不會提出要求。今天你沒有這樣的力量,還要講這些話,就等於是廢話。”蔣經國聽完,沉默不語了。蔣介石得知後,先是激憤後是無可奈何。為此,他曾一度派人到日本,密談與日本單獨講和之事,後因國際形勢的迅速發展而不了了之。

第二件事。由於蔣介石為儲存實力而消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