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本來讓陳宮做河南府尹,過了幾個月,發現陳宮畢竟是世家出身,對世家人物特別是那些道貌岸然的世家人物有同情心而未曾識破他們的險惡,河南府管轄洛陽城。河南府裡面權貴甚多,若是像陳宮這樣偏頗於世家人物根本無法保持好平衡,所以呂布讓陳宮改任自己的行軍長史。
呂布原來的行軍長史沮授改任留守長史後,呂布便讓賈詡任自己的行軍長史,但因為南陽郡一線正對曹操、袁紹。呂布擔心那一線的總參軍黃權的智謀無法匹敵曹操、荀攸,便派賈詡前去坐鎮,所以行軍長史空了下來,而呂布還在積極整軍,準備數月後發兵徐州,行軍長史不可缺失,便讓陳宮轉任行軍長史。
因為賈詡坐鎮南陽郡了,他的軍情司便有法正代為掌控,法正跟隨賈詡已有四年,學得了賈詡的七成本事,足以執掌軍情司。
王修本來執掌中情司是稱職的,但畢竟他還是世家人物出身,未能從寒庶、貧賤階層去考慮問題,對世家官僚、一般官僚的監控都不夠嚴密,所以呂布決定讓王修轉任河南尹,以他一直強項的手腕去收拾那些權貴,然後再換寒庶出身的徐庶去執掌中情司。
呂布覺得明面上的刑部、御史臺、廷尉都不好用,便加強了中情司的監察權力,規定中情司有逮捕權、初步審訊權,但不能致人死亡,後續的事宜交給廷尉,廷尉負責進一步審訊人犯、擬定判詞,御史臺複核。
呂布兼任司隸校尉,中情司便搖身一變成了司隸校尉的衙門,全面替代了司隸校尉的職權,呂布身為司隸校尉,徐庶除了做呂布的左軍師祭酒之外,主要官職便是司隸長史,下轄二千名官隸,主要負責對各級官吏及其親屬的監察,同時負責對大漢境內所有涉及到國家安全的事務進行處理。
御史臺在呂布之前,負責糾察、彈劾官員、肅正綱紀,僅僅風聞奏事,沒有司法權力,呂布為了強化自己掌握的監察權力,在御史臺設定臺獄,受理特殊的訴訟案件,專設臺獄御史一員,受理訴訟。從此,凡重大案件,御史臺、刑部、廷尉組成三法司聯合審理。
呂布擬定的大漢司法改革中,將改組廷尉、御史臺、刑部,參照的便是後世的法律制度。
將廷尉定位為最高法院,在州、郡、縣三級建立三級法院,各級法院專司律法審判,並受理自訴、公訴的刑事、民事、行政等案件,縣法院為一審,不服者上訴到郡法院,可一直上訴到最高法院廷尉;廷尉以下各級法院有權依法行使司法執行權和司法決定權,依法決定國家賠償,行使審判監督職能,有責任研究、徵集對法律、法規、規章草案的意見,並對案件審理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司法建議。
呂布在州、郡、縣各級設定了法院系統,就是要把各級行政長官從律法審訊中解放出來,讓他們集中精神在行政、經濟上,同時法院系統完全獨立於行政系統,讓各級行政長官都無權干涉律法,避免了法律淪為權力的奴隸。
呂布為了實現律法平等,還引入了公眾陪審員制度,由各地按照一定的比例,公選出一些公眾陪審員,參與當地法院的庭訊中,監督法院審判。
廷尉為最高法院院長,廷尉原來的職掌是管理天下刑獄,每年天下斷獄總數最後要匯總到廷尉,州郡疑難案件要報請廷尉判處,廷尉也常派員為地方處理某些重要案件,還可駁正皇帝﹑三公所提出的判決意見;廷尉根據詔令,可以逮捕﹑囚禁和審判有罪的王或大臣,禮儀﹑律令皆藏於廷尉,並主管修訂律令的有關事宜,屬於分﹑寸﹑尺﹑丈等度量標準之事,亦由廷尉掌管。
改組後的最高法院廷尉的職責沒有改變多少,是最高司法機關,各州郡地方的案件最後都要匯總到廷尉,特別是死刑案件都要由廷尉稽核才能執行,廷尉有責任幫助地方處理疑難案件,同時有權力撥正皇帝、三公權貴們提出的判決意見;有權力根據皇帝的詔令,逮捕、囚禁、審判任何有罪的王公大臣。
廷尉還有一個重要的職責便是主管修訂律法,務必在五年內做到有法可依,五年後,呂布不想再聽到任何“法律上的漏洞”,現在的廷尉法衍並未感到有多大的壓力,畢竟呂布在不斷地給他啟示,大漢的律法在呂布的不斷提點下,越來越嚴密細緻。
至於度量標準的事宜,則交給工部受理。
將御史臺定位為大漢的最高檢察院,從州、郡、縣三級建立三級御史院,分別為州御史、郡御史、縣御史,除了稽核各級法院的案件,並監督各級官吏的所有行為,並作為公訴人,檢舉任何人的任何違法行為,特別是官吏的違法行為。
各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