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8部分

ps:哎,思想太深刻了一點,是我的錯!

第713章 道德面前人人平等

鄭玄聽了呂布一通長篇大論,目瞪口呆,他恍然明白了一些自己原來一直搞不懂的事情,他原來一直認為儒學那麼完美,為什麼獨尊儒術的大漢竟走到這步田地,為什麼那些飽讀經學的世家子弟們做事毫無孔聖所言的仁義,為什麼董仲舒改良的儒學是儒家為皮法家為裡,他現在終於都明白了。。

呂布看了鄭玄那目瞪口呆又似有所悟的表情,稍微停頓了一下,又繼續闡述起自己對孔子儒家思想的認知,以呂布看來,響鼓就要用重錘,想要徹底讓鄭玄接受自己的思想,就要多加灌輸:

孔子囿於自己長幼尊卑有序、下級不能反對不能指責上級的等級觀念,他不能也不敢說出對惡的懲罰,他只能無力地向上層權貴宣揚他的道德觀和周朝禮樂,當上層權貴不聽他那一套的時候,他只能無奈地離開。孔子在三十七歲的時候,捨棄魯國,捨棄魯君,帶領徒子徒孫,去魯國之外尋求發展。

如果孔子勇敢一些,在提倡君君臣臣的同時,也勇敢地面對君不君的情況,勇敢地思考如何處理君不君的情況,那麼,他或許能認識到等級制度是不可行的,是錯誤的。可惜,所謂的聖人不過和絕大多數凡人一樣,也是遇到困難變成頭插在沙子裡的鴕鳥,不敢直面自己的理論難題!

聖人在實踐上並沒有嚴格遵守自己的等級理論,如果嚴格按照等級理論來說,孔子不應該逃跑,應該忠於生他養他的祖國—魯國和魯君,他應該像後來的董仲舒所要求的那樣,做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孔聖人不敢在國家體制問題上發出人人平等的呼聲,可是,他在人際關係上確確實實發出了人人平等的呼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在喊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時候,未必明確贊同人人平等的價值觀,可是,他憑本能說出來的話,切切實實代表了人類追求人人平等的理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實質就是人人平等。否則,按照嚴格的等級制度,高階對低階擁有控制權,高階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完全可以“硬施”於低階。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上層權貴對老百姓實際施行的一直就是“硬施”。所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這個過程中,皇帝可以“硬施”於他手下的官員,皇帝手下的高階官員還可以“硬施”於低階官員。

在皇帝那裡,治理百姓稱為“牧民”,百官之下級官員稱為“牧民之官”,百官之上級官員稱為“牧官之官”,州之長官稱之為州“牧”,這裡的“牧”字用得實在太貼切太形象了,上級對下級。就像人類“放牧”牲口一樣,牧人也會管理自己的動物,也會愛護自己的動物,也會讓自己的動物性…交以繁衍後代,但是。當牧人需要的時候,動物必得被宰殺以享主人。

孔子想要維護等級制度時,他發現等級制度有根本性的缺陷,他在面臨君不君的情況時不能自圓其說!可是。他心裡又覺得,如果大家各就各位。保持好君君臣臣的本份,那麼,世界將是美好的世界。在這種情況下,他又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說法。現在看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孔子明確維護的等級制度是相沖突的。

孔子面對自己思想核心中的衝突和不和諧,找不到出路,糾結不清,那時候的孔子並不知道正確的道路在哪裡,他看到的是:

一,如果嚴密維護等級制度,那麼,當處於等級頂端和高階的人“君不君”時,問題立即陷入無解。這不但是想當然可得到的推論,也是為當時的社會政治所證實的。

二,如果放棄維護等級制度,那麼,天下政治會立即陷於犯上作亂的混亂狀態。這不但是想當然可得到的推論,也是為當時的社會政治所證實的。

孔子肯定知道嚴格維護等級制度不可行,可他又覺得完全放棄等級制度也是不對的,孔子糾結於維護等級制度和放棄等級制度之間舉旗不定。

當孔子發現在行動上無法繼續堅持等級制度時,他也會以實際行動放棄維護等級制度,就是離開魯國,這雖然不表明孔子追求平等的價值觀,卻絕對錶明孔子沒有遵守等級制度的要求。

孔子在不能自圓其說的糾結中,找到了一條似乎能自圓其說的玩意,那就是“中庸”。中庸這個思想絕對是儒家思想中最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可是,讓精通儒家思想的人給中庸下一個明確定義,或給出一個明確的說法,那是不可能的。從孔子到現在,兩千五百多年過去了,中國出了無數儒家學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