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財採取什麼樣的志度。為私而貪者為不仁,為公而見錢廉潔者為仁人。
廉潔的人不追求不應有的財物。所以,古人云:“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即指官員廉潔奉公,就是老百姓的表率;官員貪贓枉法,就是殘害老百姓的強盜。縱觀古今中外仁者,他們共同的優點就是不貪不義之財。
貪夫徇財,其害無窮。明代有位官員。因貪贓受賄,事發後跳井自殺。朱元璋聽到此事後對群臣說:“彼知利之好,而不知利之害,徒知愛利,而不知愛身,人之愚孰有甚於此?”他進一步發揮說:“君子聞義則喜,見利則恥,小人見利則喜,聞義則不從,是故君子捨生取義,小人則捨生為利,所為相反。今其人死不足恤。”禮部尚書就此議論說:“其事可為世之貪汙者戒。”
慾望是人生的雙刃劍,它激起我們追求未知目標的熱情,同時也使得我們不切實際地想入非非,因想入非非而陷入毀滅之途。
▲虹橋▲書吧▲。
第6節: 清醒一 記住仕途的六道關卡(5)
水滸第二回“九紋龍大鬧史家村”寫了一個小人物,以打獵為生,喚做獵戶李吉。史進是一方豪傑,在未曾與華山草寇朱武等人暗通款曲之時,經常收買李吉獵來的野兔。史進貴為一方莊主,而李吉只是獵戶,兩人並無過節。可以想見日子過下去,李吉的人生不會起什麼波瀾,既不會大富大貴,也不會窮困潦倒。恰好一件事讓李吉起了發大財的歹念:一日打野兔,看見醉倒在地的史進的莊客王四,從衣袖裡露出一錠銀子,由銀子扯出書信,再由書信知道史進與華山強盜暗中往來。於是想到:“我做獵戶,幾時能夠發跡,算命道我今年有大財,卻在這裡!”二話不說,馬上“銀子並書都拿去了,望華陰縣裡來出首”。因為之前華陰縣出過文書,捉拿到山寨的賊人,賞銀三千貫。如今賊人加史進,恐怕不止三千貫了。
李吉災難的人生就是從這個發大財的念頭開始。出首告官,都頭帶著李吉來到史進的莊上捉人。史進無路可退,清白做人的形象無法維持,只得與官府撕破臉皮,領著朱武等人衝出捕快的包圍。史進一路殺出,“李吉也待回身,史進早到,手起一刀,把李吉斬做兩段。”可憐一個李吉,賞銀還未曾拿到手,就已經趕赴黃泉,向閻王爺報到了,更遑論發財。
小說這樣寫或許給人一個因果報應的嫌疑,但根據我們的生活經驗,事情往往八九不離十。人生在世,冷不丁會受到意想不到的誘惑。
要是小的誘惑,也就罷了。要命的是大誘惑,所謂大誘惑,就是那些完全超過自己生活經驗能夠把持得住的誘惑。若是中了大誘惑的魔法,就不可救藥了。就像李吉一個小小獵戶,他的人生活動範圍,也就在村莊、山林之間,他的生活經驗無非有限的人際交往以及獵兔的知識,大字不識幾個的人如何能夠懂得出首告官本身的利害?如何能夠合理評估出首之後史進的憤怒,以及這種憤怒帶來的後果?他簡直就是財迷了心竅,豬油蒙了心肝。光追逐幻想中的銀子,身子跌進了萬丈深淵卻不知曉。
人生而有慾望,因而每一種人都有難過的關口。英雄的生活圈子和經驗當然遠遠超越小小獵戶,但他們也會遇到超過其經驗的大誘惑,因為英雄也有連理智都把持不住的大欲望。
莎士比亞千古不朽的悲劇《麥克白》,所講述的不就是將軍麥克白經受不住巫婆預言的誘惑,而走上弒君叛逆之途的故事嗎?古今多少豪傑,不是在石榴裙下拋頭灑血,就是在金錢面前敗走麥城。這些都是英雄豪傑的大劫。
“當領導就別想發財”。當領導不是發財的崗位,就像教師不是看病的崗位一樣。要發財,就不要當領導;當領導,就不要想發財;發財與當領導是“犯衝”的。
君不見,好多既想當領導又想發財的人最後身敗名裂,就是沒明白這個道理。正確的態度是:“當領導只想為民。”這不是唱高調,因為當領導幹部是個為民的崗位,就像教師是個教書的職業一樣,既要愛崗又要敬業。
口袋裡沒錢會苦,存摺上沒錢會苦,但心裡裝滿錢的人最苦!3。第三道關卡——權關
前面講的色關、金錢關,就是人生最大的兩道關卡,尤其是對一個權力場上的人來說。錢財固然是一“關”,權其實也是一“關”。
中國是一個十分崇拜權力的國家。中國文化是人人都想當王的文化。為什麼這麼說呢?
許多人認為,能在中國當上領導,就等於擁有了一切。你看,為什麼考公務員的人是如此之多,不都是為了一個鐵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