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證以舊換新)、保險、納稅、銀行帳號捆綁在一起。其次,取消正式工與臨時工稱謂,一律稱僱員(公務員本質也是僱員),實行崗位工資制。其次,社會組織分成四大類,軍事單位、行政單位(含黨、政、人大、政協、司法)、事業單位、企業單位。政府只管軍事和行政單位的收與支,全額納入國家預算管理,定員定編;事業和企業單位全權交由市場調節,事業單位財政補貼法制化。最後,對外資企業、內資企業、國營企業、民營企業,小企業、個體戶,外國人、中國人,城裡人、農村人,北京人、外省人,大城市人、小城市人,一律實行國民待遇,除法律規定特殊優惠外,所有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和工資待遇,執行一個標準,不厚此薄彼。
第二件事是規劃、引導、誘導、指導,法律規範。首先;就是規劃。中國目前的共識是限制特大城市,發展中小城市,這是錯誤的,我國人口最高峰是2050年,16億,2013年是勞動力最高峰為10億,後者比前者提前37年到來,就業高峰在“小康”之前,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必須加快。按最低標準一半人居住在城市。城市居民就是8億,60%就是9。6億,70%就是11。2億,2020年小康目標,取中間值(8—11億)9。5億人口計算。一半居住在特大城市有4。75億。按美、日、德1995年特大城市居民佔總人口之比例(39%、37%、41%)取最低值37%計算有5。92億,取二者平均值是5。33億。這樣2020年中國特大城市人口不得少於5億,也就是說1000萬人口特大城市必須有50個以上。現在所有的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城市人口都增加到1000萬,還不夠。然而,我國號稱1000萬的特大城市沒有一個城區人口達到800萬,都包括郊區農村人口。而特大城市看起來單位成本高,但承載人口多,其實是最節儉的人口居住途徑。因此,我們要大力發展特大城市,大力發展中小城市,二者齊頭並進。才能容納巨大的人口規模。
何偉力說,中國幹任何與人口有關的事情,必然是世界第一,就必須拿出世界第一的膽識、第一的謀略、第一的舉措。但我們不能盲目發展特大城市,如長江以北(除東北外),ck線以西就不宜發展特大城市。因為水資源不足,現在可以 ;“南水北調”,將來可能只有海水淡化一條路了。因此,50個特大城市只有長江中下游流域、珠江流域東南沿海和東北四塊地方可供規劃了。 ;其次是引導、誘導、指導問題。所謂引導就是政府告知每一位農民,進城者必須有一技之長。即大力興辦職業教育;所謂誘導,即城市接收單位應有一定的進入門檻(與目前的限制門檻有本質區別),基本條件不得太高。所謂指導,即告知每一位進城民工,由一個農民向城市居民轉變不是一天的事,有觀念與綜合素質問題,政府應加強市民教育。目前民工進城打工的負面影響是政府沒有做好引導、誘導、指導這三項工作造成的,待國民取下“有色眼鏡”看農民工、政府做好“三導”工作,農民變市民不是一件難事。 ;最後就是政府在“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過程中,必須作好法制建設,用法律的形式,而非“紅標頭檔案”形式來規範。這次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遷徙,包括上述規劃、“三導”工作,以及取消壁壘和普遍國民待遇等,都應透過人大立法形式予以規範。
何偉力說,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不是口頭上說一說就能夠解決問題的。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涉及面之廣偏於社會各個方面、各個領域,不管我們以前提的城鄉一體化建設或者現在提的城市化,都是全社會的大事。松山市的整體城市升格,也是這項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必須以改革為引擎。所以第二個內容就顯得更重要了。
何偉力喝了一口茶,潤潤嗓子,接著講道:“第二個內容就是改革,對農村地區的政治、經濟體制要實行一系列革命性的改革。這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來何偉力講道,這第二個內容又包括三個方面的基本內容:
1、在c、z三角洲、jj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平原進行撤消省、自治區建制,設立經濟大區試點,經濟區屬中央派出機構。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到市和州,市不再轄縣,只管城區和近郊區。國家設立中央、市(州)、縣三級財政。其理由有:其一,省級省級行政區是農業社會的產物,工業社會的主體是城市,目前形成了城市與農村二元社會結構,乾脆把二元分而治之,突出城市在國家中的經濟地位,中央直轄市州一級(州是指地域大且沒有中心城市的地